一位长年奔走在铁路线上的花甲老人,从上世纪末开始却突发“奇想”提出了将位于陕西渭南的华阴市改为华山市,并为此找材料,寻案例,奔波至今。在他看来,借鉴国内利用名山大川的知名度为城市改名,获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典范作用,利用华山的品牌效应来为华阴和渭南“正名”可谓势在必行。通过大打旅游牌,推动地方经济步入快车道。然而这一看似“点石成金”的建议,却遭到正反两方三年来的激烈辩论,至今尚无定论,但围绕建议提出后所发生的故事却让人感动——铁路职工发帖建议华阴市改为华山市
近日,一篇发表日期为2007年9月19日的帖子——《再建议将华阴市改为华山市》的网帖,在网络论坛重新火了起来:不但被网友接连转载,跟帖者更是络绎不绝。
网帖称:华山是中华五岳之一,雄伟险峻,是陕西省重要旅游资源。华山所在的华阴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大华山旅游经济,完全适合当地特点。从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华阴这个下属于渭南市的地级市,称谓已不能顺应旅游经济的需要了。
原帖作者是西安铁路局西安电务段54岁老工人齐铁慧。他表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市区县的名称与当地名胜、风土人情相吻合,有些地方为发展旅游业,专门对地名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扩大了知名度,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将“华阴市”改成“华山市”,虽然仅是一字之改,却能让全中国人都能从熟知的华山,很容易地认知华阴;将华山这一地理概念、行政区域、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发展大华山旅游经济区域,以此带动陕西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大巴山等生态旅游区域和资源,提高当地和陕西的知名度,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大发展;并借此提高官方民间热爱家乡、发展经济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我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
华阴市政府近日回帖齐铁慧:“您的建议,我们会向有关领导转呈。”
官方的这个答复显然让齐铁慧难以满意,他说,自己曾将该建议递交给上至中央有关部门,也曾在网络展开大的讨论,但最后“遗憾得很,3年过去了,仍无大的动静和实质进展,有些部门对他的建议甚至无动于衷。”
“香格里拉”从梦想到现实的演变
在铁路上工作了30年的齐铁慧对于华山再熟悉不过了。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在华山脚下的铁路沿线,一步一步地检查火车电力线路,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经常有游客询问他坐火车到华山,在哪一站下车。“把孟塬车站更名为华山站不就完了,乘客一听就知道。”此后西安铁路局果真做了修改,将原华山站更名为华山西站。
爱好旅游的齐铁慧从1975年起,连续多年去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并做了社会调查。他每到一处,都细心研究对比省内外旅游业发展的优缺点,并把建议在报纸电台上发表,或者寄给当地政府。“但大多没回复。”当看到自己的建议信被政府部门在网上发表,并责令相关部门整改后,齐铁慧还是蛮高兴的。
主张将华阴市改名为华山市就是他的主张之一。为了鼓励让政府“吃螃蟹”,他还搬出兄弟省市的成功案例剖析,让大家明白自己的“高瞻远瞩”。
英国作家詹姆思·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和同名电影问世后,吸引着无数人来到云南,寻找梦幻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确切区域一直是个谜。但几年来未能阻止川、滇、藏三省区对这块旅游品牌的竞相争夺。
谈及旅游城市地名变更典型,齐铁慧便会如数家珍:安徽省屯溪镇改成了黄山市;张家界市是由湖南省大庸市改名而来,不说谁知道?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还将他的提案列为2008年优秀咨询建议,表示会向上级汇报。华阴市民政局回复齐铁慧的建议:1990年撤县改市以后,华阴市曾三次提出更名华山市的申请,并多次与民政厅和民政部协调,但因为国家对地名更改有明确规定,“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更名被迫搁浅。
寻找噱头卖点 还是挖掘区位优势
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市辖区的改立、撤编、更名由国务院审批。
国内也不乏利用名山大川的知名度推广城市或改名成功,并获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成功典范。比如四川的乐山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福建的武夷山市,安徽的黄山市等。
“别的省市县为何就能成功改名,陕西就卡壳了?”对此他很是想不通。
有网友认为,改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思维,不管改成改不成,讨论炒作是知名度提高的一个独特路径,把陕西和华阴都宣传了。
著名经济学家张宝通和裴成荣谈及“西咸一体化建设”方案时也曾有过类似建议:把潼关、大荔划归华阴,将华阴市升格为地级市,并更名为华山市。陕西旅游缺乏自然景观,华山是我省最能拿得出手的自然景观。成立华山市有利于发挥华山品牌的作用,挖掘潼关、大荔旅游资源,并联合晋南、豫西地区,以华山为龙头,把关中东部的旅游业做强做大。
“改名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种现代城市营销理念的实践!”
如果华阴市改名华山市,大家的想法如何?齐铁慧将自己的这一设想放在网上,希望大家都来讨论,没想到网友各执一词,一时间板砖与鲜花齐飞。
首先我作为一名华阴人,别人问我老家是哪儿的?我说华阴没有人知道,说华山别人都知道。个人感觉,这与华阴这个名字的人文气息太淡有关。也因为这一点,对华阴及渭南的品牌推广和经济发展,以及知名度提高都很不利。
华阴在战国有魏华阴邑。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改为华阴县;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58年废入渭南县。1961年复置华阴县。1991年改为华阴市。华阴是所谓华山之阴,很有古韵味的名字,又何必蓄意庸俗化呢?
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后,丧失的不仅仅是深厚的徽州文化,而且形成了黄山市、黄山区、黄山三个让游客不知所以的地名,难道这就好吗?再想一下,如果要通过以旅游资源命名城市的办法来促进城市的旅游国际化和谋求经济发展,那么是不是全国要有一批城市要改名?
经济发展不是靠改名字发展起来的!况且现在华山也不归华阴管了,如果当时改了,现在如何办?
更有网友调侃道:以此逻辑,湖北都可以改长江省,山西或河北都可改太行山省?汉中就改三国市?延安改为宝塔市?米脂改为美女县?西安改为羊肉泡馍市?你把宜川县改为壶口县,黄河对面的山西省政府同意不?
改名字别丢城市文化性格
但对于更替地名,不少专家还是告诫“要慎重”。我国地名专家薛光说,虽然目前老地名保护工作还只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而言,但这项工作对保护地名文化而言具有深远影响。在他看来,老地名就是一座城市个性特征的写照和缩影。
面对时下的“更名热”,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忧心忡忡:“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适应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记录了战争、疾病的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由于缺乏传统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乱更名、乱起名现象屡屡发生。这些改动,在当时看来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将其放到历史长河中看,绝大多数都不甚合理,对地名文化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盲目效仿其他城区改名字,甚至不惜割断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最后被迫改了回来。尤其是一个城市的名称不宜随意改换。现在改这个,再过段时间根据需要又要改那个。这样也未免太不严肃了!”
旅游策划人杨广虎则赞同“华阴”改“华山”,他说,华阴就是因地理位置在华山之北而得名。随着交通便利和旅游开发,将华阴市改为华山市,有利于凸显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对拉动区域经济有积极作用。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卢山冰教授在旅日讲学时,就很奇怪“不少国外朋友知道华山在西安,但不知道在陕西”,我们没理由要求把陕西改成华山省吧?再之,改地名的成本投入很高,相对长远经济回报,是否划算尚待商榷。华山是旅游景区,产值开发依然围绕服务的二三产业,稍有环保意识的人士都会明白,在华山投资建厂,可行性及风险性有多高。由此看来,华阴改成华山,反而不利于招商引资和经济振兴。现实中,我们应该看到,陕西旅游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而不是想当然地通过改名字那样的一蹴而就。
卢山冰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着手,发展经济。借改名提高公众注意力,本意和设想是好的,但实际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