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当初曾反对五邑大学改名,但后来,经过收集大量校友反馈、查阅资料、权衡得失利弊, 又改变了想法,决定支持邑大改名。日前,五邑大学校董会讨论改名事宜,主要由华人华侨和港澳乡亲组成的该校董事会大部分成员支持改名,说明改名是人心所向,绝非一时冲动。
办教育不像一些同志想象的那样简单。当年陈庚大将创办哈军工时也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没有雄厚的财力和行政权力支持,没有充足的生源,单靠几个书生气十足的人根本就办不成学校。笔者有位亲戚在广州当校长,对此有深刻体会:办学校首先要有钱,其次要有生源;要是没有教学设施和学生,根本就不会有教师来任教,更谈不上梅贻琦说的“乃大师之谓也”。
目前,广州市大批小学都挂靠名校,如执信小学、广雅小学等,笔者亲戚担任校长的学校创办不到10年,但有香港财团支持,加上挂靠一所百年名校,有一块金字招牌,实力迅速超越荔湾区的大批小学,现在发展到附近的楼盘都在广告中提到这所小学的名字,实际上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品牌效应”。五邑大学改名,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生源,聚人聚财,走出五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为了发展的需要。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是不能发展,甚至因为生源不足破产,什么“大楼”、“大师”,那都是妄谈。
至于“从教学师资、科研环境和高校体制上着力”,20多年来学校都在做,效果如何呢?省内很多高校改了名之后,生源和师资都改善了,得到的财政拨款和捐赠也多了,因而发展步伐也加快了,如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医学院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摆在那里,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不统一思想,尽快让五邑大学换一个好听的名字,让它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而是继续纠缠在“改不改”的争论上,对五邑大学的发展有害无益。
另外,改名“广东华侨大学”后,会不会伤害部分港澳乡亲的感情?“华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国内大量由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助的学校都叫华侨中学、华侨小学,而不叫“华人中学”、“港澳同胞小学”;江门也被称为侨乡而不是“华人之乡”或“港澳同胞之乡”。本人高中时就读于江门市华侨中学,该校最初主要由香港知名人士叶汉捐资兴建,也没听说过其名字伤害过哪个港澳同胞的感情。所以,五邑大学改名为“广东华侨大学”是合适的,与“中国第一侨乡”可谓天生绝配。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有关系的找关系,有钱的出钱,尽力而为。就算上级部门不同意改成这个名字,也应集思广益,想一个上级部门能接受、又对五邑大学发展有利的名字,以侨乡最高学府的发展带动科教兴市,为建设富裕文明侨乡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