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第三集:盛世佛音
莽莽秦岭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谈起中国文明,后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解说词
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
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
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做尚书右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
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的盛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荟萃并且交相辉映的时期。就在王维沉迷于秦岭山水,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尘世的诗佛形象的时候,潇洒飘逸的一代诗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处放歌游走;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也沿着秦岭山路踽踽西行,朝着他诗歌创作的巅峰而去。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此时也在用他们千古不朽的笔墨,共同塑造着大唐盛世空前绝后的艺术精神。
佛教是在大唐帝国立国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来到中国的。
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这里的寺院——草堂寺,寺院虽小,气度不凡,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巨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原籍天竺,生于西域古龟兹国。鸠摩罗什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三十岁开始讲经,渊博的学识与声名很快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那年51岁,这时的长安虽已成为后秦都城。
但后秦皇帝姚兴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前朝皇帝相比并没有丝毫改变。姚兴专为鸠摩罗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经书翻译场院,并派僧侣三千,协助鸠摩罗什工作。
就这样,费尽心血与智慧的鸠摩罗什在秦岭四季弥漫的山岚雾霭之中,十二年间由一盏青灯相伴,翻译佛经94部,共425卷,总计300多万字。
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贡献让晦涩深奥的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语言文字,走向了中国社会,接近了普通民众。
就在鸠摩罗什圆寂200年后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的建立使得经历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八年后,一位旷世奇才,从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登上了大唐皇帝宝座。
这个人,就是唐代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从此,一个纵横四海,令后人无限仰慕的大唐帝国,气宇轩昂地登上了公元七世纪的世界舞台。
唐帝国的强盛崛起,自然震撼与吸引了各国统治者的目光。邻近中国的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据记载,当时仅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达数万人。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少数,而原本来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与发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赞服。
盛唐之时,中国和日本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达到高峰,而走在这条文明传播之路上的先驱当属和尚鉴真。
为了弘扬佛法,鉴真前后六次越海东渡,无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使鉴真的雄心壮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东渡过程中,鉴真因染病而导致双目失明,但留存在鉴真心中的弘法信念并没有因此泯灭,终于,在公元753年,历尽艰辛,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国土,实现了多年的宏愿。这一年,他66岁。
鉴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赞许,他的顽强东渡无疑是大唐第一人,但是从大唐佛教源头的角度来说,鉴真的前面还有先行者,就在他踏上日本国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经走上了西行取经的漫漫长路。
长安城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与其他佛塔不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佛教经典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大雁塔庞大而华丽的身躯向前来长安朝拜、进贡的各国使臣展示大唐帝国的国威。
玄奘和尚是在贞观二年,即公元627年,起身前往印度的。
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27岁,这位日后终于名震中外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大师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从长安出发的那一刻,大唐盛世还在孕育之中。但当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将秦岭山中的晨雾一扫而光的时候,玄奘被这座山岭的高迈雄浑所深深震撼。他似乎预感到,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时代即将在这座大山的护佑下诞生。
那一刻,秦岭的深沉博大给玄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以后,当玄奘再一次面对这座山脉时,他敬仰有加地称秦岭为“众山之祖”。
接下来,唐太宗下诏成立国立译经院,由朝廷出资供养,召集全国各地寺庙高僧聚集长安,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并封玄奘为“三藏法师”。唐太宗同时嘱托玄奘把自己在印度学佛十七年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书,以供国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由玄奘率众完成并且千年流传的巨著《大唐西域记》。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接受玄奘请求,亲自为玄奘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撰写序言,这就是在其后为大唐文明带来无限荣光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但当时,晋代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事,长安城内弘福寺的高僧怀仁和尚决心收集王羲之的字来对应李世民的文章,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玄奘到了晚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唐高宗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内翻译佛经。唐代佛教这时已经在对印度佛教全面梳理、系统诠释的基础之上,同时高度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佛学体系,而这一切,又通过丝绸之路向外广泛传播,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佛学文化中心。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透过古人的诗句可以想见,在一千多年前,莽莽苍苍的秦岭山中是怎样一派蔚为壮观的学佛盛景。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2月5日深夜,秦岭上空星辰低垂,暗淡无光。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在翻译完成他从印度带回的600余卷佛教经典之后,溘然长逝。
一生对玄奘充满敬意的唐高宗听到消息后,仰天长叹道:“朕失国宝矣!”满朝文武,悲哽流涕,为大唐上空一颗文化巨星的陨落,悲痛欲绝。
唐高宗罢朝三天,将玄奘灵柩安放大慈恩寺,供百姓吊唁,就在玄奘安葬那天,古人描绘“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
玄奘曾经嘱托弟子,去世后把他葬在能看到“万山之祖”的秦岭脚下。唐高宗根据他的遗愿,将玄奘遗骨安葬在秦岭山区的白鹿原,后来又改葬紧依秦岭的少游塬兴教寺。
位于关中平原的历代帝王陵墓,几乎都选择了与秦岭隔水相望的形制。中国古老风水学解释这种现象时说,因为源头联在遥远的昆仑山,所以秦岭山脉就成为建都关中平原历代帝王的龙脉。
安卧在这座巨大陵寝里的人,就是大唐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
有谁知道,为了这一天,武则天苦苦等候了三十年。
尽管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不合礼制的窃国者。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在唐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又在秦岭山中敬业寺度过三年时光的女皇,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关键性人物。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佛教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武则天入宫不久,就曾经接触过刚刚从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并且从此开始研读佛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于推进佛学的深入与传播,武则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时的长安城内早已是佛学鼎盛,国人几乎到了无学不佛的地步。
在武则天去世114年之后的公元819年正月,整个长安城还沉浸在传统节日的喜庆之中。而就在这个时候,被誉为“百代文宗”的文学大家、吏部侍郎韩愈,却情绪低沉,无奈与绝望笼罩心头。
扶风法门寺,是关中地区最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由于寺内佛塔之下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法门寺因此就成为大唐帝王顶礼膜拜的地方。从太宗五年开始,大唐每隔三十年就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迎请佛骨法会,其间,从长安到法门寺的百里长路拥众百万,皇室也为这样的活动大肆耗费钱财。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下诏,将佛骨从法门寺迎请至长安供奉三天。韩愈得知这一消息,挥笔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竭力反对这样的活动。
韩愈的言论激怒了唐宪宗。他当即下诏,处死韩愈。在众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下,韩愈最终免去一死,随即被逐出长安,发配潮州。
这一年,韩愈51岁。在赶赴潮州的路上,距离蓝关不远的地方就是辋川,当年看破红尘的王维,就在那里隐居。沿山谷再向前去,还有王维时常探幽寻访的佛教寺院。同为大唐文人,王维远离喧嚣,换来的却是安然心境和秦岭山水,而此时,自己却不得不以垂老之身,流落千里之外的荒蛮之地。
在漫天风雪之中,韩愈立马驻足,遥望远处被茫茫雪雾遮掩的家园,为自己迷茫黯淡的前途与命运,也为一个爱恨交加的王朝,留下了他那首被后世永远传诵的著名诗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