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记者在成都军区某团获悉,曾一度在该团引发热议的“某型火箭炮无固定射击法”,已顺利通过团党委议训会复审。团党委决定:不仅要推广这一射击法,还要将其命名为“朱家伦火箭炮无固定射击法”。
朱家伦是谁?为何要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射击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到该团一探究竟。
某型火箭炮训练教材规定,为确保射击精度,该炮实弹射击时要对炮身加固驻锄桩。长期以来,官兵们都按教材规定的训练操作,谁也没对此提出过质疑。然而,某炮连代理排长、上士班长朱家伦却提出不加固炮身进行实弹射击的设想。在连队干部的支持下,他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发现只要射击位置选取恰当,该型火箭在炮身不固定的情况下射击精度几乎不受影响,且可以缩短射击准备时间8分多钟。在去年师里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中,炮连两名战士运用这种无固定射击法,取得了5发5中的优异成绩,被师里表彰为“神炮手”。
“写进教材的做法岂能说改就改?”前不久,朱家伦所在连连长管根军将这一射击法进行完善,准备在全团训练阶段转换会上进行交流时,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
团党委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深入调查核实,并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观摩该连射击演示,结果与该连汇报的相同。
“只要符合实战要求,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就可以推广。”在随后召开的议训会上,团党委形成决议:该射击法在全团推广并以朱家伦的名字命名,同时将这一情况向上级进行专题汇报。
连线专家
昆明陆军学院教员李景辉:该型火箭炮发射时无后坐力,从理论上讲,驻锄的作用不大,但教材规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主要是从保证安全的角度考虑的,一般情况下应按教材规定的方法训练。但在紧急情况下和作战时,可实施无固定射击。训练教材是训练法规的一部分,如果要改变这一射击法,可将其作为革新项目逐级上报,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确认后才能执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