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人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我省这一做法,如今已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工人品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而该厂职工沃海波就是全省最早一批获得操作法冠名权的工人之一。
装配工人出身的沃海波,如今已是该公司酸洗分厂厂长,也是宁波市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操作法冠名权的职工。
藏着本科文凭找工作
在厂里,老员工看到不愿意下车间的新人,总会用沃海波的往事来教育他们,“看我们厂长,以前都藏着学历在车间干最苦的活。”
13年前,轧钢机械专业毕业的沃海波,想找一份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刚好宝新在招工,他见岗位对文凭没要求,就把准备好的大学本科文凭藏在身后,前去应聘。
“轧钢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岗位,刚进去的新人都要在普通岗位锻炼一段时间。”在车间里,沃海波分配到的第一个岗位是装配工,工作很辛苦也很单调,每天就是重复装配、磨辊。
4年后,沃海波转到实习技术员岗位,离开流水线坐上了办公室。“那时候很得意,觉得自己有文凭有技术,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然而,直到有一天,一位老技术员让沃海波画一张“配辊图”,“这是最简单的图纸,我居然画错了。”尽管事过多年,沃海波始终记得那位老技术员说的话,“他指着错误问我,你坐在办公室能学到什么呢?”
“当初,我进车间不就是为了多学技术?”从那时起,沃海波不再每天坐在办公室等着领导分配任务,而是一有空就往车间跑,遇到技术难题就记在本上,找经验丰富的工人解答。“这些好习惯帮了我很大的忙,受益终生”,沃海波说。
操作法就是他的名字
当时,厂里花了2亿元从日本进口一台轧机,没想到在使用时却出现问题:在轧制宽度由1米切换到4英尺时,由于边部轧辊磨损而影响带钢,需通过换辊来解决。
面对这个“顽疾”,不管是厂里的技术员,还是日本派来的专家,都一筹莫展。每次一停机就换新零件,换了修,修了再换,始终找不到“病根”。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每次更换,都要耽误不少生产时间,浪费资源不说,还影响产量,很多订单来不及完成,损失多大啊。”每次停机,在一旁看着的沃海波就干着急,“我觉得一定有办法解决,凭着大学里学过的机械理论,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试试。”
空闲时,沃海波就绕着这台机器转,东摸摸,西看看,计算、试验,一遍又一遍……时间长了,风言风语也随之而来,“当时我只是个车间操作员,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会影响日常工作。”不服输的个性,让沃海波坚持了下来,经过两年摸索、试验,终于找到“病根”。
困扰生产流水线4年之久的“顽疾”得以破解,每年为公司节能降耗92万元。在2003年宝新公司举行的首届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评比中,沃海波发明的这项“消除1CR轧辊拉毛”操作法被命名为“沃海波操作法”。
在公司的第二届先进操作法评比中,沃海波和同事卓浩共同发明的“轧机板形控制法”脱颖而出,沃海波的名字再次写进操作法。2008年,这项以工人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的经验在全省推广,激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带领团队解技术难题
如今,沃海波的创新之路不再是单打独斗,分厂153名员工都加入这个团队,遇到技术难题,大家都一起讨论,一起攻克。
去年,在一批产品里,一名职工发现了钢板表面有个很淡的小白点。“要是以前,大家看没有质量问题就过关了,没想到现在大伙儿都跟我一样较真。”沃海波跟职工们开始寻找问题出在哪道工序上。
这个“小白点”足足折腾了员工们一年时间。“工厂里的试验不同于实验室,设备一停就是损失,我们只能在不影响公司生产的前提下,找准机会,在最小损失情况下做排除试验。”然而,所有的程序都排查后,找不出问题,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终于,有人发现用于酸洗程序的水出现问题。原来,生产过程中的用水绝大部分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工业水,一小部分是用河网水。“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这一小部分上,由于河网水里面有杂质,而且水质不受控制,杂质浓度大的时候就会在钢板表面显现出来。”切断河网水,小白点就消失了。
沃海波告诉记者,每当遇到技术攻坚瓶颈时,员工们喜欢用沃海波操作法来激励斗志,“其实,他们的坚持也在鞭策着我,尽管现在是管理者,但对技术的研发不能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