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泉州举行的一场名牌研究论坛会上,华侨大学法学院罗大钧教授指出,时下不少名牌产品存在“一成名就涨价”的现象,他提醒企业界应注意成“名”不离“民”。这一观点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近年来,“名牌热”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兴起,从政府制定名牌战略,消费者追逐名牌产品,到企业群起争创名牌,形成了一股“名牌旋风”。追求名牌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进步,也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繁荣的象征。名牌无疑成了企业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重要筹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陷于名牌消费的“误区”之中。一件不起眼的T恤,打上名牌商标,马上熠熠生辉;一瓶普通的香水,有了名牌认同,立即显得魅力四射、香型诱人。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晕轮效应”,也即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名牌效应常常会使人意乱情迷。使用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消费,是许多消费者有意无意的炫耀资本,是消费者攀比心态的写照。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于追求品质、讲究身份而逐渐认同了名牌产品。然而,在名牌消费的时代,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名牌?实在消费不起!”人们发现,许多名牌产品好比走红的明星,一成名就涨价,一涨价就让你有种望尘莫及的感觉。
罗大钧教授指出,现在有些名牌往往与高消费联姻,一成名牌就盲目抬高价格,80元一双的皮鞋涨到500元一双,30元的领带上升到180元,100多元一套的服装能涨到1000多元,似乎价高就是名牌的标志。实际上,中国的高消费群体毕竟是少数,广大消费者喜欢名牌,但并不喜欢高价。面对离谱的价格,人们往往只能敬而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