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给自己的产品命名时,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形象,比如起名为联想、蒙牛、光明、方正、双汇、三鹿、吉利、百度、锐步、汇源等。
有些企业名本身就很值得品味,比如阿里巴巴、比亚迪、维克多、360、361度、腾讯等。还有一些奇怪的名字,如娃哈哈、生命一号和脑白金等。
接下来企业就要给自己的产品起名了。大家可以看看市场上汽车的名字,比如奥迪、奔驰、雷克萨斯、卡罗拉、悦达、雪佛兰、君悦、君威等。汽车企业对不同品牌的命名是很有讲究的,而不是凭感觉。
德国汽车品牌的命名是工业化套路,比如,奥迪的A4、A6、A8,宝马的3系、5系、7系,奔驰的C、E、S等。美国与日本类似,在汽车品牌命名中采用中立性独立名称以及象征性名称。比如凯迪拉克是中立性的名称,福特飞鹰就是象征名称。日本汽车则多数采用了中立性名字。中国汽车企业在给产品命名时有时模仿美国人、日本人,有时模仿德国人。比如,有比亚迪的F3、F0、M6、G3,也有赛佛、哈佛、长城,还有悦达、瑞风等。
在品牌号召力薄弱的时候,应该用美好联想的名字,比如骊威、奔奔、QQ、东方之子等。采用美好联想命名是希望通过词汇的联想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赢得消费者快速的理解。景逸的成功应该与这种命名方法有关。
应产生积极的联想
命名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受众快速、本能的联想和反应应该是积极认同的,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也应该是统一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第一个名字没有超越竞品的范畴,试图用名字标榜自己的超级身份,不可用。第二个名字算是具有时代感,也超越了竞争,进入了音乐领域的空间,不过还是口号性质,不能立刻让消费者认同你就是21世纪的音乐代表。第三个名字有一点感觉,进入了娱乐的层面,算是从消费者视角切入的。
它能够从用途上启发消费者娱乐的认同,使其快速决策从而感性购买,但不具备扩展性。这个名字标定了用户群的边界,也就是以娱乐为主,不利于争取追求效率的人群,也不适合理性人的选择。赠送娱乐一直都不是美国宗教宣扬的社会导向。第四个名字超越前三个,听者之前对它完全没有认识。
这样,企业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去改变iPod的词性和含义。同时,产品对消费者、市场的影响就不受名字的约束,是无上限的。当初苹果的内部意见很不统一:来自技术部门的意见倾向第一个,来自市场部门的意见倾向第三个,只有乔布斯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iPod
慎用序列命名
再看看英特尔CPU的命名。英特尔早期都是用产品功能来命名,有80286个集成电子器件就叫286,后来就是386、486、586,一直到686。其实电子器件的个数早就超过六位数了,在立法不允许继续使用数字的方式来命名产品后,英特尔无奈采用了拉丁文命名方式。pente在希腊语中是“五”的意思,后面添加ium是希腊的“泛化词汇”的意思,译成中文应该是第五代处理器。但在中国一定要给它一个感性的名字——奔腾。
重新看一下苹果手机的系列性命名:iPhone3 出来后iPhone 2就停产了,而iPhone 4的上市终结了iPhone 3的产品线。苹果下一款手机应该不会叫iPhone 5了,因为苹果要保留iPhone 4的产品线,所以“iPhone 5 ”必须采用新的名称,据说叫极光。这就意味着苹果认为iPhone 4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不能用新的产品挤掉前一个还能够赢利的产品,不能让消费者认为前一个产品是旧的。微软也想改变这一点,于是发布了vista,就是希望将来xp能够与vista并存,满足有不同需求的客户层。
再看一下韩国汽车,在索纳塔第一代发布后,给自己的产品也采用1.0、2.0的命名。它们完全不了解为何这么命名,也不知道这么命名意味着前一代就要停产。结果,其旧产品的投资还没有完全收回就不得不停产——消费者在等待新品。
联想是怎么给自己的产品命名的?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之后,延续用ThinkPad无可厚非,不过那也是品牌的一个部分。不久前,联想将新推出的平板电脑命名为乐pad,将新推出的智能手机命名为乐风。是否知道这么起名的市场影响是什么?这样起名有什么期待?让人联想到模仿是好事还是坏事?哪些消费者会因为你是一个著名品牌的模仿者而对你产生好印象?哪些消费者又会因为你模仿别人的名字而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在你的预期中,你的产品目标客户是哪类人,就可以决定采用哪个策略。
或者完全没有预期的客户,只要有人购买就行。如果蚂蚁在出发前没有一个觅食规则,那么蚂蚁这个物种也就消亡了。如果规则变来变去,物种的生存质量也就不断下降,最终还是灭亡。人类的能力就是预设目标,并找到达到目标的规律、途径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