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名言流传甚广、在日常生活甚至文章中引用率甚高,但在传播中为人所误解,现一一列举,与各网友共勉。
一、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
这句来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常被人理解成“存在的东西就有它的道理”,把它拿来作为为现实某些不合理事物辩护的“理论”依据,依据这一理解,现实成为世界必须遵从的价值,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思想的合理性,并让庸俗或世俗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泛滥成灾。
但事实上,“存在即合理”中的理,可不是具有伦理色彩的道理的“理”,而是一种逻辑关系的“理”,“存在即合理”实际说的是“每一种存在,都有它产生的根源”,它不是一种伦理标准,而是一个逻辑判断。
二、尼采的“上帝死了”
很多人都知道、也爱四处引用这句来自尼采《偶像的黄昏》中的话,把它作为一种否定理性价值、否定“上帝(在这里,‘上帝’是一个文化概念)存在”的依据,这种理解实质构成了对人类道德体系的伤害,因为这压根是对尼采的话的一知半解----尼采在说完“上帝死了”之后,又借扎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了这样的话:“那个死了的上帝将复活,而这个复活的上帝是不死的”。
什么意思呢?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中的“上帝”,是指具有偶像意义的“上帝”,什么是“偶像意义”?就是有形、有灵、有魂的实体,在理性主义的冲击下,这样的“上帝死了”,但一种来自纯粹价值范畴、具有文化意义的“上帝”,却随之复活,它是对“我思故我在”这一判断树立起来的价值观的一个更彻底的阐述。
三、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很多人,包括一些哲学教授,都将这句话肤浅地理解为是一个判断“唯物“、唯心”的重要标准,堪称是对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经典误读。
“我思故我在”之前,在人类文化意识里,人的存在是以神为前提,中世纪有神哲学所宣扬的是,人因“神”而在,人的一切、包括整个世界,都来自于“神”,人死后亦将归于“神”,可“我思故我在”这一判断,以强烈的理性主义意识否定了有神哲学的上述价值观,这一判断所坚持的是----人不是因“神”而在,而是因“思”而在。“我思故我在”之所以在哲学史上异常有名,就是这个判断把人的价值和存在前提归还给了人。
四、柏拉图的“哲学王”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哲学王”是一个依靠外部强力获得的位置,类似于“大独裁者”。
这样理解,错,“哲学王”其实应该是一个内化的概念,它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要我们回到当时人们对哲学这门学问的认识中,在泛神论的古希腊,哲学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身,被认为是一门“通晓世界普遍规律”的学问,而客观规律是什么,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之物,一些同时代的哲学家把它叫“逻各斯”,“哲学王”就是通晓了这些规律的人,他的话、他的意志就代表了这些规律,谁违背了它,就一定会受到惩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王的意志是不能违背的。
举个例子吧,十进位加减,它具有自己的法则,1+1=2,3+5=8等等,一个人掌握了这些法则,在这个领域,他就类似于一个哲学家掌握了世界的规律,按照他教你的规则运算,你就对了,否则就会犯错误。
这个意义的“哲学王”对目前的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它否定了“人微言轻”等一系列庸俗的世俗观念,为智慧树立了一座丰碑。让真正的智者有稍许安慰,不至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