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媒体报道,最近公众对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站点命名有一些争议:有的赞成以站点所在地的传统地名来命名,有的则强调站名应当时尚一些、洋气一些,千万不要再用一些“又老又土”的旧地名特别是村庄名来命名了,因为这实在是缺少“文化味”。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新道路、新街巷层出不穷,包括地铁、轻轨、公交站的站点命名或者改名等,都牵涉到是保留传统地名还是力求时尚一些的争议。应当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交通站点的命名或改名,在方便人们易记易找的前提下,注意时尚一些、洋气一些,是未尝不可的。但是,认为旧地名特别是村庄名“又老又土”,千万不可让其再入名,这就有点偏颇。
实际上,一些沿袭多年的旧地名包括村庄名,现在把它用作地铁、轻轨、公交等交通站点的站名,不仅听起来亲切,而且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须知,“又老又土”也是文化,这在地名中尤其如此。因为“又老又土”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恰如“石家庄”之“庄”,“景德镇”之“镇”,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就蕴含在这“又老又土”的文字之中。
有些地名“又老又土”,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城市多是从农村发展而来,上溯几代,许多城市人也都是农村人,村庄的印记又岂能轻易抹去?就如一开始把住宅小区叫“XX新村”,人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一样。因此,在“又老又土”中熏染出来的许多人,其实都忘不了、洗不掉“又老又土”的记忆。
显然,土也好,洋也罢,都是相沿成习、约定俗成,我们对“又老又土”,不妨取一种尊重甚至敬畏的态度,否则,就有可能割裂历史传承和文脉沿袭,终结一些历史的记忆和延续,造成某些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白白流失。也因此,以“又老又土”的旧地名包括村庄名来命名站点,其实也是“打造文化名城”的应有之义。
交通站名的文化味,并不单是附着在文字上,而更是蕴含在居住地人们的文明与人文素养中。名字说到底是一个符号,有无文化,取决于当中的内涵,归根到底,取决于其中的文化积淀。因此,在有文化积淀的地方,用“又老又土”的旧地名包括村庄名来命名交通站点,是并不缺乏文化味的,而恰恰能承载和传递出更多历史文化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