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1月7日电(记者闫起磊)几十年间,先后收养、资助50多个孤病孩子,救助儿童、赞助学校累计投入400多万元。82岁的田景国,是贵州沿河县官舟镇的传奇人物——做过官、种过地、当过游医,童年丧父,一生坎坷。建酒厂、开药店、办医院,以86元作资本,几番起伏。从游医到企业家,老人一生的角色在变,不变的是那颗做好事的心。
长期收养资助的孩子就有50多个
去年除夕,田茂常一如过去,带着全家三代人来田景国家过年。
田茂常是孤儿,田景国收养他时,他才14岁,由于严重营养不良,看起来只有10岁左右,“那么冷的天,公看见我后马上脱下自己的衣服一把把我包裹起来,搂进怀里,我的心一下子暖和了。”田茂常回忆往昔仍十分激动。
在乡村做游医的田景国与田茂常公孙相称。成年后,田景国将自家三间木房分出一间半给他娶妻,又把自家三代人的山林土地分出一半作为他立家之本。田茂常的儿子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任教。
1989年,田景国路过12岁的崔照发家找水喝,见崔照发身体羸弱,有气无力。崔父说已有两个儿子夭折,得知田景国行医,便请求他救救这个小儿子。看着可怜的孩子,田景国没收一分钱,带走了孩子。
田景国带孩子到遵义医学院,查出孩子腹股沟长了肿瘤,治疗费用上万元。田景国不舍不弃,找草药,寻秘方,想尽办法为他治病直至康复,并继续供养他读书。如今,35岁的崔照发已是田景国创办的四松酒业总经理。2010年,老人和他的三个亲儿子签订协议,把几千万元家产分成四份,其中一份分给了崔照发。
几十年来,除临时救助,田景国长期收养、资助的孩子有50多个。
“让农民背着背篓就能看病”
20多年前,田景国在官舟镇租了一所不到30平方米的木房,开了“敬民诊所”。不少贫苦病人拿不出医药费,但他从未因此放弃治疗,农村人朴实,没钱付医药费就挑谷子、玉米、红薯来抵账。
距离小木屋不远是田景国去年10月新建的四松医院,当地人更愿意把医院叫成“田景国医院”或“老田的医院”。医院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一年来门诊量、接诊率让同行惊叹。四松医院副院长刘承政告诉记者,一个新建的民营医院能这么受欢迎与田景国的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他做了许多好事,在群众中影响大,‘田景国’三个字成了品牌,成了服务好收费低的代名词。”
田景国住在医院,办公室和卧室与病房相邻。刘承政说,这一年,他已记不得给多少病人减免了医疗费,“老爷子心肠软,常有患者到他办公室说困难。”
当游医、摆药摊、开诊所、办医院,田景国一辈子与“医”“药”结缘。2004年,古稀之年的田景国和家人又创办了一家医药公司,给乡村配送药物。贵州乡村山高路远,大车不通就开摩托车,摩托车开不进步行也要把药送到。老人还出资8万多元帮许多村寨完善了卫生室。
“让农民背着背篓就能看病”是老人最大的心愿,如今心愿完成了,老人又忧虑起如何不让乡亲看病贵。
“你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啊”
走进官舟镇中学,可看到校园中立着的一块石碑,斑驳的碑文记载着1993年田景国捐款3000元钱建操场的事迹。在当时,那是田景国父子不多的积蓄。
少年弃学,是老人一生的遗憾,也让老人对教育有特殊情感。以他的名义颁发的奖助学金在官舟镇中小学已连续多年,就在去年田景国建医院资金紧张的时候,他还拿出6万多元,帮助修缮了泉坝乡算子村小学。官舟镇二完小校长冉启凤说:“田景国老人德高望重,关心孩子,镇上学生都知道他。”“老人热心公益,冬天到敬老院慰问,送钱送物,经常义诊,积极地影响了社会风气,社会正气上升了。”官舟镇党委副书记陈波说。
这几天,田景国患感冒住进了医院,即使如此,老人还牵挂那些他收养资助的孩子们,有在铜仁市上学的张敬明三兄妹,还有两个月前他刚刚收养的孤儿田向前。“一想到他们,我就有了精神,我得好好活着。”老人说。
在医院,田景国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这样的电话:“老爷子你可不能倒下啊,你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