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中国汽车企业销量排行榜出炉,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分别以103309辆、100177辆勇夺冠亚军。在车市行情整体呈低迷状态的2011年,通用和大众在中国的业绩并没受到多少影响,反而以傲人的成绩延续着这两个世界级汽车品牌的神话。
与整日被鲜花与掌声萦绕的通用、大众不同,同一集团中的自主品牌--荣威、MG则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也并不是很多人知道这几个品牌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历史渊源,可这无疑对上海汽车本身的品牌形象塑造与推广有着不小的影响。
荣威现在是上海汽车旗下的自主品牌,而它的前身则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英国罗孚汽车。罗孚汽车(rover)诞生于1904年的英国,以制造豪华轿车闻名。在上世纪70年代,受当时英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加之日系车大举进入欧洲市场,英国汽车产业遭受重创。罗孚终究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开始了不断被收购、变卖的坎坷生涯。
21世纪伊始,罗孚辗转来到中国,与上汽、南汽分别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上汽于2004年收购了罗孚25、75车型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发动机平台、底盘平台的核心技术。而南汽则整体收购了罗孚、MG所有的组装厂、发动机工厂以及罗孚发动机供应商powertrain。借助罗孚技术平台,上汽加紧研发新车型,就在要正式推出这款旗下自主品牌的关键时刻,美国福特动用优先权将罗孚品牌拿下,这就意味着上汽即将要推出的新车无法挂罗孚的标。汽车造好了,既然罗孚不能用,就只能另谋他路。于是,2007年,荣威作为自主品牌新丁横空出世,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进军中高级轿车领域。
虽说荣威系出名门,但因出生至今一直挂着重新设计的双狮LOGO和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一定意义上是将它的贵族血统打了折扣。在收购罗孚的道路上,因为中国厂商的自身不统一,不仅大大抬高了收购的价格,白花了许多冤枉钱;也对收购事宜的全面性考虑欠妥,被福特阴了一刀。假使历史能够倒回,上汽在收购罗孚技术平台的同时,能将罗孚品牌一并收购,那现在“罗孚”的发展状况应该远比“荣威”要好。
上海通用与上汽通用的一字之差
和南北大众不同的是,美国通用在中国只有一家合资公司,即上海通用。近两年来,上海通用发展迅速:车型靓丽时尚,双品牌战略定位精准,市场营销多出创新之举……一直位列国内乘用车销量榜前三名,赚的是盆满钵盈。
但消费者对上海通用的第一印象大多停留在后半部分--通用,奔着通用这个品牌而来,不太容易注意前面的“上海”两字。即使留意了,将上海看作地名的思维定势,依旧会抹杀其作为“上海汽车集团”缩写的真正含义。这种细微的差别可能对通用品牌并没有多大影响,毕竟人家是有着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国际知名企业;但之于上海汽车集团来说,则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上汽通用的名字有助于将“上汽”作为一个整车厂商突显出来,较之原先定位模糊的“上海”,必定会对上汽品牌的宣传起到跨越性的推动作用。
不光是上海通用,推及至上海大众也是同样的情况。德国大众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分别与第一汽车集团和上海汽车集团进行合作,合资公司简称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同理,上海大众若叫做上汽大众,也是无形中大大加强了上汽集团品牌的整体宣传力度。一旦营造出上汽通用与上汽大众的口语习惯,上汽这一概念将深深植入消费者脑海,从而迅速建构起品牌认知度,继而培养起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与忠诚度。
如果上海汽车改名为上汽集团?
2007年,上汽集团完成资产重组,为使上市公司的名称能更贴切地反映公司的业务特征和管控模式,股东大会通过议案,决定将“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结束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来的简称“上汽股份”将不再使用,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简称和证券交易代码仍为“上海汽车”和“600104”。
正是因为上海汽车这一简称的使用,随之导致“上海大众”、“上海通用”此类简称的出现,以和集团名称使用保持一致性。在上文分析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简称的可行性后,不妨推之上海汽车集团的简称,“上海汽车”可否也改名为“上汽集团”?
笔者认为此举确实可行,原因有三:
首先简称中出现集团二字,比原先的上海汽车在声势上显得浩大,体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念与决心。
其次,上汽集团、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名称使用上显得统一,暗示这几个汽车厂商之间的密切关系。
最后,可以将上汽概念植入荣威、MG等自主品牌的品牌构建体系,官方宣传统一使用上汽荣威、上汽名爵等名称,以通过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这些高度成熟的品牌来带动自主品牌的成长与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