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从我玩互联网Internet至今,已经四年有余,也算得上是个老玩家、老网虫了。忽然有一天,各大新闻媒体正儿八经地告诉我,我们玩的那东东原来不叫互联网,而应唤为“因特网”。于是大惊,那心情,绝对要比有人告诉我爆米花原来该叫哈立克要复杂得多。
据说,这是由一个好像叫什么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制定并发布的,所以,也算得上是法规性的文件了,按理说,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从。再说“互联网”就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不规范的,“因特网”才是正确的。而“互联网”,只能作为一个表示网络互连的技术名词,从此失去原来特定的意义。
我真不明白,一个原来好好的,对那些已经上网的和更多的尚未上网的人有那么大魅力的词汇,竟会被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如此擅意阉割。我只能认为,那些专家们,未能好好地把玩互联网,同时,也没能深入地体会博大精深的汉语所具有的特定规律和丰富的表达能力。
到底“互联网”好还是“因特网”好?分析“internet”,net本指网络,而inter-这个词头的愿意就是“在一起,交互”的意思。所以,用“internet”描述网络的互连是再恰当不过了,而其对应的汉译“互联网”则同样非常传神、确切。其实那些专家们也“允许”我们用“互联网”来翻译、称呼“internet”。但专有化的“Internet, the”就特指当今全球最广泛的网络互连,这在英语中是自然而然的,但我们翻译成中文时仍然是“互联网”,这并不会引起多少歧义。但专家们却说,因是专有名词,所以应音译意译结合地翻译为“因特网”。但我以为这实在有失妥当。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具体的语句、词汇中几乎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意义。只有在翻译一些无明确意义或本意已失、不必意译的外来人名、地名时,才使用音译。将“Mr. Green”翻译为“绿先生”,总让人觉得突兀、滑稽,但作为有明确意义的“Internet”,如翻译为“因特网”,则其中单独的一个“因”和“特”无任何意义,本意尽失,而汉字的特点和魅力亦大减。
推而广之,因Internet,现在又出现了intranet、extranet等新名词。这些可以用汉语很切词达意地翻译成内联网、外联网。如果按专家们的意见,因为它们不表示某特定网络,倒是可以这样翻译。但“因特网”与它们这么一对照,却又显得那么不协调,那么不伦不类。
当年这个“因特网”一出来,就引起争论纷纷。在众多网民中,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反对、嘲笑。几年来,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虽然两种叫法都有人用,但总的来说,网民、网虫之中,几乎没有用“因特网”的(否则,不被其他网虫嘲笑,也至少会被认为是个网上新手)。广大IT媒体中,明显地也是“互联网”出现的频率超过“因特网”。只有在那些面向普通百姓,同时又被上面“把关”较严的大众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才多数地使用“因特网”,但“互联网”仍占有不小的比例。
一般而言,行政命令是强制性的,立竿见影的。但命令的制定者也应多多地考虑客观实际,特别是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否则也比较“难办”。“因特网”,不知还将尴尬地存在多少时候,但它必将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笑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