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400年前,皇太极重修沈阳城,不仅将城墙辟为八门,还在方城之外兴建了八座边门,形成了“八门八关”城市格局,不仅加强了城市防御能力,更扩大了城市范围。
如今,尽管各个边门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所处的位置却依然健在:大东边门,位于大东路与东边城街路口;小东边门,位于小东路与东边城街路口;大西边门,位于大西路与奉天街路口;小西边门,位于小西路与奉天街路口;大南边门,位于大南街与文艺路路口;小南边门,位于小南街与文艺路路口;大北边门,位于大北关街铁路道口处;小北边门,位于小北街与联合路路口。各座边门距八门之间及至方城内,是为沈阳的老城区。
据有关部门上世纪90年代初统计,沈阳命名的2541条街路中,有1531条巷(胡同)。其中,老城区内胡同的名称来源,有着各自不同的轶闻掌故——
官衙府邸棋布
清初都城气派
据清代康熙年间的《盛京城阙图》描绘,沈阳方城内曾建有11座王府。在纵横交错的胡同之中,官衙府邸罗列期间。
如今,沈阳方城内,仍存有十王府胡同、金王府胡同、肃王府胡同、郑亲王府胡同、庄王府胡同等名称。这些胡同,直到1989年才改为“巷”。但“老沈阳”们依旧习惯称之为“胡同”。
十王府胡同,位于中街北部。十王府为努尔哈赤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府邸。其实,多铎在此间并未居住多久,清兵入关后,这座府邸便一直由家仆看管。清朝末年,十王府年久失修,院内一些建筑损毁倒塌。1931年,沈城的文化用品富商、“天德信”经理曹祖堂,将十王府买下,经过一番修缮后改做公馆,但仍然保留了原有建筑格局。
如今,十王府惟一保存下来的遗物,是一个小豆红石雕影壁。该影壁高两米、宽4.1米,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极为珍贵。目前,该影壁珍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
金王府胡同,位于大东门内路南南苇巷内。据1920年《奉天省城巡警区域地图》标画,如今的南苇巷,当年叫金王府胡同。金王府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尼堪府邸。1931年9月,日寇侵占沈阳之后,金王府已成破大院。后来,营口巨商李子初买下这座府邸,建造了两座式样相同的公馆。李子初自己居住一座公馆,而将另一座公馆卖给了沈阳巨商陈楚才。
肃王府胡同,清代原名“人寿胡同”。1989年,因该胡同东侧原有清初肃王府原址,故命名肃王府巷。肃王府胡同(巷)位于大西门内沈阳路路北。肃王府为皇太极长子豪格府邸。郑亲王府胡同,位于小南门内正阳街路西。郑亲王府,为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府邸。
此外,沈阳老城区还有不少以官署命名的胡同。如宗人府胡同、三陵衙门胡同、老兵部府胡同、北关的钦差府胡同、东关的都统府胡同等等。
大西门内南侧,沈阳同泽高级中学门前的那条路,叫做承德路,清代命名为承德县胡同。因为,这条路的西端,曾是承德县衙署所在地。1913年,这条路改为沈阳县胡同。1989年改为承德路。
沈阳老地图上,还标有众多的“堆子”胡同。如大东关的冷堆子胡同、大南关的老堆子胡同等等。据清代光绪四年沈阳名士缪润绂《陪京杂述》记载,当年,各个边门之内城区的街道,均有兵士巡逻值守。兵士们居住处所为“堆子”。“堆子兵”负责各个地区开关城门、巡逻、抓捕盗贼等事宜。“堆子”类似治安巡逻之类的机构。
达官名士如云
盛京才子辈出
沈阳老街区,以达官显贵、文人学士命名的胡同屡见不鲜,如缪翰林胡同、锡翰林胡同、王翰林胡同、张孝廉胡同、于进士胡同、文中堂胡同、恒知府胡同等等。还有以商主命名的胡同,如孙小铺胡同、杜酱园胡同、殷伙房胡同、王硝房胡同、快马常胡同、张耳包胡同、榛子董胡同等等。也有以姓氏命名的胡同,如达家胡同、蔺宅胡同、聂家花园胡同、顾家园子胡同等等。
缪翰林胡同所在位置,清代分别称为缪翰林胡同、甜水井胡同、马箭荡胡同。如今统称翰林路。缪翰林即缪润绂,字东麟,1851年出生于沈阳,为沈阳名士缪公恩的曾孙。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缪润绂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任户部主事,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尚未当官之前,缪润绂一直在沈阳居住。他酷爱民间文学,写过满族曲艺“子弟书”,制作过灯谜,与韩小窗等人结成“荟兰诗社”。27岁时,缪润绂出版了《沈阳百咏》、《陪京杂述》。
文中堂府位于大东路二段文中里8号,此地的胡同,便成为文中堂胡同。文中堂叫文祥,为清代武英殿大学士。1957年,将文中堂胡同、土影壁墙胡同、华家胡同各一部分,组成文中里。
如今的大东区小北街荣光巷,以前叫榕光胡同,为的是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张榕。1912年,沈阳发生了一起惨杀张榕等革命党人的大血案。人们为了纪念张榕,将他生前居住过的胡同叫做张榕胡同。当局不准叫,人们便改称榕光胡同。结果,当局又出兵干预。无奈,人们只好称其为容光胡同。1989年改为荣光巷。
恒知府胡同,位于大东区大北街。清末革命党人恒宝昆父亲恒泰,曾任四川成都知府。所以,恒知府府邸所在地,便成为恒知府胡同。恒宝昆结识了同盟会沈阳领导人张榕等革命党人,秘密组织了“奉天同盟会”。1912年1月23日晚,张榕惨遭杀害的同时,恒宝昆也在家中遇害,年仅32岁。
商贾行市林立
沈城自古繁华
早在明、清之际,老沈阳的商贾行市就已十分活跃。如设在大北门内的银市,小西门里的估衣市、骡马市、皮行,小东门里的水果市、肉市、菜行等等。清代名士刘世英《陪都纪略》描述菜行:“小东关外厨役忙,万蔬云集上菜行。虽系繁华荛土飞,清晨鸟语伴花香。”
四平街(中街)北、大西门外有木行,大南门有烟袋铺、骡驮轿店,钟楼南有灯市。缪润绂《沈阳百咏》描绘灯市:“悬灯结彩供三官,钟鼓楼头起壮观。绝似东洋开蜃市,云霞出海散春寒。”小南门外、小东门外有柴草市,鼓楼南有粮行,大西门外还有工夫市等等。
商贾行市繁华,以商贾行市命名的胡同便自然多了起来。以店铺商号命名的胡同,如永德当、余庆店、澡堂子、染坊、油房、纸房、鹰市口、三盛炮铺、烧锅灶、仁发祥、老妈店等等。以商品器物命名的胡同更多,如镰刀胡同、水簸箕胡同、烟袋杆胡同、口袋胡同、铧炉胡同、三盘磨胡同等等。
铜行胡同,位于中街路南。清代初期,在满族人心目中,铜器是象征高贵富庶的器皿。皇太极下令,将制作铜器的作坊统统设在城内中心地带,以壮大清国威。而铁器生产作坊,则被排斥在沈阳方城外四周。当年,铜行胡同的买卖十分兴盛,专门出售铜货的铺子、制作铜器的作坊鳞次栉比。每天,加工铜器的叮当声响,构成了老沈阳城内的商贾交响曲。
由于满族人狩猎时离不开“海东青”(鹰隼),所以,小南门内正阳街上便出现了“鹰市”。清代初期,每逢秋冬季节,晨曦微露之时,鹰市上便人头攒动,嘈杂之声不绝于耳。清兵入关后,沈阳各个狩猎围场逐渐开放,供山东、河北的“闯关东”的“流民”安居、耕种。八旗的狩猎遗风逐渐衰退,鹰市上的鹰隼、鹞鹰等狩猎“助手”,也逐渐被各种小鸟、花卉、猫、狗等人们的宠爱所替代。鹰市所在的街道,叫做“鹰市口胡同”。1989年,将鹰市口胡同分为西鹰市巷、东鹰市巷。
宫观寺庙毁圮
留下街名堪忆
在沈阳老街区范围内,以宫、观、寺、庙、庵、堂、坛命名的胡同,可谓不胜枚举。尽管有些古迹早已销声匿迹,但以它们命名的胡同,却一直流传至今。如万寿寺胡同(万寿寺街)、老虎庙胡同(老虎庙巷)、瑶池宫胡同(瑶池巷)、天后宫胡同(天后宫路)、白衣庵胡同(白衣庵巷)、风雨坛胡同(风雨坛街)等等。
老虎庙位于大东区小津桥附近,即如今的小津桥路老虎庙巷内。老虎庙亦称山神庙,为一进四合院,有正殿、东西配殿。门前有一对儿雕工精美的石虎。此外,小北关街还有一条狮子庙胡同(狮子庙巷),因此间曾有狮子庙而得名。
火神庙胡同(火神庙巷),北起天后宫路,南至白塔路,因胡同内曾有火神庙而得名。据《沈阳县志》记载,火神庙位于大北关街以东,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企望四平街(中街)等处商家免于火灾。财神庙胡同位于大东区白塔路。《沈阳县志》记载,财神庙位于大北关街以东路北,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沈阳老城内四平街(中街)路北,曾有条城隍庙胡同。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明代洪武、弘治、万历年间均曾修缮,清代重建。城隍庙毁圮后,在其原址上开办了“内金生鞋帽店”。而今,曾赫赫有名的“内金生”也不复存在了。所幸的是,《沈阳路城隍庙碑记》石碑,目前妥善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内。
斗姆宫始建于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扩建为斗姆宫,成为太清宫的下院。尽管斗姆宫早已荡然无存,但斗姆宫胡同(斗姆宫巷)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山东庙即山东会馆,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闯关东”的山东商人们集资修建。而今,山东庙早已了无踪迹,但仍留下山东庙胡同(山东庙巷)这一称谓等。
还有以“坛”命名的胡同、街路。如风雨坛胡同(风雨坛街),因路西曾有清代风雨坛而得名。社稷坛胡同,原名胡家园子胡同,现名社稷坛巷,因巷内曾有社稷坛遗址而得名。此外,还有以先农坛、地坛、天坛等命名的胡同(巷)、街路。
沈阳城内的一些文物古迹、商家店铺虽遭到毁损,但值得欣慰的是,它们的名字附着在胡同(巷)、街路之上,得以永恒,让后人揣测它们当年的英姿,寄予一个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