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网:公司起名专业品牌,为您开启财富之旅!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

付款确认

付款确认

客户通道

客户通道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网 - 卓越、创新、前瞻、实效!
公司起名 公司取名
起名热线:
公司起名热线电话
在线QQ咨询:
公司起名在线交谈
在线TQ咨询:
公司起名
首页
专家简介
起名套餐
起名案例
起名申请
起名流程
常见问题
客户通道
在线留言
起名知识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流程 公司起名第一步
第一步 了解起名服务
公司起名第二步
第二步 提交起名申请
公司起名第三步
第三步 支付起名费用
公司起名第四步
第四步 查看起名方案
公司起名第五步
第五步 完成起名订单
公司起名
公司起名
当前位置:公司起名网 > 起名知识 > 易学探源 > 内容

公司取名
 

 

 

 

 

 

《推背图》归序全解16-19

来源:公司起名网 作者:公司起名 编辑:公司取名 人气:

2013-2-22

内容提示:《推背图》归序全解16-19,第十六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统江山 第十七象 庚辰(坎下坤上 师)澶渊之盟 第十八象 辛巳(艮下艮上 艮)刘太后主政 第十九象 壬午(离下艮上 贲)误用安石 平戎大败

《推背图》归序全解16-19

======第十六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统江山

  16
  谶曰
  天一生水
  姿禀圣武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颂曰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天将一统付真人
  不杀人民更全嗣
  金圣叹:“此象主宋太祖受禅汴都,天下大定,钱李二氏相率归化,此一治也。”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
  【天一生水】
  ※ 辨析:
  现在都解为宋太祖是“水命”。咱不知道太祖的生辰八字,没法算。
  文征试解:
  《易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本句应是歇后用法,隐喻“地六成之”,用其字面之意,指宋太祖统一了五国领土,加上太祖自己一国,是6国统一,是为“地六成之”。
  ※ 五代时,十国有4国亡于五代时,即赵匡胤建立北宋前。
  前蜀:903年王建称帝,925年,王衍降于后唐,前蜀亡。
  吴:902年杨行密受封吴王,937年吴王杨溥(音普)禅让,吴亡。
  受禅者为徐知诰(音:告),徐后来恢复姓李,名李昪,建南唐。
  闽:909年王审知受后梁朱温封为闽王,945年被南唐灭。
  楚:907年马殷受后梁朱温封为楚王,951年被南唐所灭。
  ※ 赵匡胤登基后,960~976年在位期间,平定5国:
  南平(荆南):924年高季兴受后梁朱温封为南平王,963年高继冲归顺,不久全族迁到东京(今河南开封)。
  后蜀:934年孟知祥称帝,965年孟昶(音:厂)降宋,押赴东京。
  南汉:911年刘岩即位,917年称帝,971年刘继兴败降,押东京。
  南唐:937年徐知诰废吴帝自立,国号大齐,939年徐改名李昪(音变),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58年降于后周。974年,李煜败降,被押往东京。南唐亡。
  吴越:907年钱镠受后梁朱温封为吴越王,一直臣服中原,960年向宋称臣。978年钱弘俶(音触)举家迁东京,吴越国消亡。
  本句解释与图中示意的五国臣服是珠联璧合的,“天一生水”堪称绝妙之谜语!
  【姿禀圣武】
  宋太祖英武圣明,统一了分裂的国家。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赵匡胤统一天下,上和天意,下顺民心,建国后怀柔治国,不杀功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解颂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纳土”:接纳对方的国土。
  “姓钱”:指吴越国钱弘俶主动臣服。
  “姓李”:指南唐后主李煜975年兵败投降,被押往卞京。
  【其余相次朝天子】:其他小国也相继归顺,被押、带往京城面君。
  【天将一统付真人 不杀人民更全嗣】
  “真人”:道家指得道的道人,这里指有修为的人。
  指太祖是一位有修为的真人,统一天下后,仁爱治国,不滥杀伐。
  赵960年陈桥兵变,得天下兵不血刃。而后不杀降王,不杀功臣,961年“杯酒释兵权”,消了藩镇势力;对百姓修养生息,天下安乐。
  这个“真人”为保江山社稷,重文轻武,秘密立下了不杀大臣、不杀谏臣的规矩,使得宋朝文风鼎盛,文人辈出,而武力疲软,屡遭外侮。
  二、陈曦解图
  图中正座天子显然是赵匡胤,面南背北而坐。前面5人朝拜,分别代表吴越、南平(荆南)、后蜀、南汉、南唐五国之主。
  虽然吴越是978年消失的(宋太祖死于976年),但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却是在974年助宋灭南唐之后,即被赵匡胤诏到东京面君的。为此,吴越国上下惶恐,因为钱氏几代使国内安居乐业,百姓在西湖边建“保俶塔”,祈求保佑钱弘俶平安。不久钱弘俶返回吴越。978年,钱家被太宗迁往东京。
  可见,图中的预示分毫不差,5主都是面向宋太祖臣服的。而且,图中预言“天将一统付真人”,但图中只画了5人,没有北汉。剩下的北汉是赵光义害兄夺位后,979年亲政平定的。
  ※ 本图提供了一个重要资讯:《推背图》的图是“上北下南”定位的
  中国古代的地图,没有明确的方位规定,上南下北的居多,上北下南的为少,个别还有上东下西的。从本图君王面南背北之坐,可判定《推背图》全书图的方位──这很重要,因为有的图是有方位含义的。
  三、文征解卦
  卦为“明夷”,下为离,指火;上为坤,指地。
  本卦为“凤凰垂翼之象”,与上一卦一样,也有“弃明投暗之意”,正合宋太祖扫平中原时,各国来投或投降之象。卦的大象为“太阳掩没在坤地之下,天下黑暗,而后见光明”,正合太祖统一天下前,依然是征战、战乱,英明未显之象。本卦运势为“百事阻滞,宜和解了事,愈争愈苦”,正合图中各国臣服之势。
  由于宋太祖怀仁治国,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国内没有了军阀征战,但是军力薄弱使宋朝屡遭外辱。第一次经受的侵略就是下一象的澶渊之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对《推背图》“颠倒本”、“伪本”、“金批本”的考证,见本书前言部分。

======第十七象 庚辰(坎下坤上 师)澶渊之盟

  谶曰
  声赫赫
  干戈息
  扫边氛
  奠邦邑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金圣叹:“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一、众解精华
  1. 解颂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为击退契丹,宋真宗亲征渡黄河,将士见后欢呼万岁,声震数十里。
  ※ 澶渊之役(一) 辽兵南侵 御驾亲征
  背景:
  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幽蓟)16州与契丹。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16州的瀛州(河北河间)、莫州(河北任丘北),及周边地区(霸州、天津静海等)。979、986年,宋太宗两次大举伐辽[1]皆败。
  辽国在萧太后的苦心经营下,力量日盛,1004年大兵进犯北宋。
  辽军进犯:
  这是辽对宋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入侵,萧太后率军亲征,大军号称20万,深入宋境700里,直扑横跨黄河的澶州[2](今河南濮阳)城下。
  真宗被迫亲征:
  大宋朝廷上下惊恐,意欲迁都。后来真宗在新上任的丞相寇准的极力劝谏下,被迫亲征到了澶州,被太尉高琼极力“请”过了黄河。宋军见到了澶州北城楼上的黄龙旗,欢声雷动,军兵与百姓立齐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士气倍增。真宗见好就收,撤回了南城。
  辽兵闻宋军呼声怯阵。寇准在北城督战,宋军张环用床子弩[3]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览(擒获名将杨业之人),辽军士气低落。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完全女”:“寇准”的“寇”字,“女”与“寇”中的部分形似而不完全一致,这种象形设谜,也是《推背图》字谜文化常用的手法。
  指在宰相寇准的运筹下取得澶州守卫战的胜利,在真宗力主议和时,寇准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立下奇功。
  ※ 澶渊之役(二) 休兵议和
  萧太后见辽军处境不利,担心腹背受敌,也想求和。
  宋真宗在离京时,就暗中派曹利用前往辽军议和。因战事激烈,曹一直未能进入辽营。寇准、杨延昭力主北进,乘势收复失地,但妥协派气焰嚣张,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被迫放弃主张。
  真宗在澶州行宫又召见了曹利用,授以谈判底线──每年给辽国银绢100万两/匹。守候在宫外的寇准拦住了曹利用,以杀头威胁,把底线定为30万两。曹在敌营置生死于度外,拒不割让一寸国土,还收回了瀛、莫二州的主权,双方以30万两岁币达修好结盟。
  曹议和后回见到真宗,伸出三个指头暗示,真宗误以为是300万,大惊,但也只好认了。后来真宗知道是30万,大喜过望,视为奇功。
  2. 解谶
  【声赫赫 干戈息】:赫赫呼声声震数十里的,契丹气馁,不久停战议和。
  【扫边氛 奠邦邑】:扫平了边境战火,奠定了边疆的安宁。
  澶渊议和后,辽、宋结盟,保持了120年的边境和平。
  3.解图
  皇者面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黄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动请和(为何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详见第7象注释)。
  二、文征解卦
  卦为“师”,下半部分为坎,指水;上半部分为坤,指地。地下有深水,正是澶渊的“渊”字之意,澶州又称澶渊之城。
  本卦为“地势临渊之象,以寡服众之意”,正合寇准力排众议,强谏真宗出征之举。卦的大象为“养兵聚众,出师攻伐之象”,本卦对于争端:“宜进不宜退,内心虽忧,但得贵人之助”。与真宗亲征相符。
  ※ 澶渊之役(三) 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两国皇帝以年龄定兄弟的称呼。宋朝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10万两银,20万匹绢。双方发展边境贸易。辽就此承认了宋对幽蓟16州中瀛、莫二州的主权。
  当时宋朝经济繁荣,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是大明朝276年总铸钱量的一半!要知道一场战争单方直接费用就不止100万两白银,30万两岁币不到宋朝年财政收入的0.5%,而且开展边贸后,宋朝每年贸易顺差就在100万两银以上,所以,30万两银帛换来120多年的和平,以及法定的瀛、莫二州主权,是很明智的。
  三、嘲笑祖宗,还是被祖宗嘲笑?
  不知为何,红朝一些史家对“澶渊之盟”多诋毁,嘲笑宋朝打胜了既不收复失地,还年年赔款。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红朝……
  1.澶渊之战与中印边境之战
  “澶渊之战”,防御战的小胜而已,虽然法定获得了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掉的燕云16州的2个州,但14州没讨回,被历史性地唾駡!
  而1962年的中印边境之战呢?解放军大胜印度军,把印军从占领的“麦克马洪线”打退到了原来的国界线,随之红朝无条件撤退,还放弃了原来驻守的“麦克马洪线”,再撤20公里。战俘养得白白胖胖悉数送回,还把缴获的车辆装备、武器都擦拭干净,一并奉还。
  战士想不通,藏民想不通,全世界目瞪口呆!
  印军不但返回原来的控制区,还继续向北蚕食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9.2万平方公里就此丢掉了。
  其面积几乎相当于3个台湾,6个科威特,10个英阿争战的马岛。
  那是西藏最肥沃的土地,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1200米至几百米,是出产凤梨香蕉的亚热带林地,矿产丰富,水利资源胜过三峡4倍,占据西藏森林资源的80%。如今那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轻松地养育着印度700多万人口,是西藏人口的两倍。
  40年多的繁衍生息,那儿已经成了印度人的家园。别看中国地图上还标明是中国领土,旅游到那里,中国边防军是不许国人“过境”的。
  红朝何以如此?本书下部自有辨析。
  2.宋朝的“岁币”与红朝的外援
  红朝某些史家嘲笑“澶渊之盟”对外纳贡的时候,不会指出宋对“辽弟”的“援助”不及朝廷岁入的0.5%,还有70万银两的贸易净赚。
  那么红朝的外援呢?那是国家绝对的机密。但就公开的数字分析统计来看:中国外援比率世界第一,建国之初占财政收入的5~7%,援助阿尔巴尼亚总值55~60
  亿美元,中国还在饿死人的时候,阿尔巴尼亚用我们援助的粮食喂鸡。援助越南200亿美元,近10年援助朝鲜每年120亿元人民币。任何一个小穷国向红朝伸手,基本不会白伸。
  据2002年博讯新闻网报导:中国外援总额已达4800亿美元,59年前有个高峰期,文革渐缓,87年再攀升,江上台到达了最高峰。
  毛在位的初期,对外援助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承认红朝政权,为了进联合国,然后是为了摆脱抗美援朝的带来的45个国家对中国的禁运,再以后是为了和前苏联争夺社会主义阵营。62年以前的外援的1/3要用在国内,59~61年的大饥荒,4000万人就不会被饿死。毛当时坚持他的“国际战略”,轻描淡写地说:(饿死的人)埋了做肥料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辽国原名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复名“契丹”,1066年又复名为“辽”,1125年被金国所灭。
  [2] 澶州:北宋时黄河流经澶州,将澶州城分为南北二城。澶州距宋都东京(开封)近400里,也是后周太祖郭威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
  [3] 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用三张特制的大弓做成的床弩,约需百人绞轴张弦,用大锤猛击扳机,可将巨箭射出三里多远。

======第十八象 辛巳(艮下艮上 艮)刘太后主政

  18
  谶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巩固
  颂曰
  水旱频仍不是灾
  力扶幼主坐灵台
  朝中又见钗光照
  宇内承平气象开
  金圣叹:“此象主仁宗嗣立,刘太后垂帘听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一、众解精华
  1. 解 谶
  【天下之母】:指宋仁宗养母刘太后,即垂帘听政辅佐仁宗的章献太后。
  【金刀伏兔】:“兔”:兔为卯,与“金刀”合刘字,繁体:“刘”。
  【三八之年 治安巩固】:3乘8为24,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时24岁。
  本句指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国家治理安定,江山巩固。
  2. 解 颂
  【水旱频仍不是灾】:指刘太后兴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灾了。
  【力扶幼主坐灵台】:刘太后全力辅佐14岁的宋仁宗即位,没有发生权臣欺主、陈桥兵变之类的事。
  有版本作:“力扶幼主镇埏垓”。埏垓,音严该,指边辟的地方。
  【朝中又见钗光照】:指刘太后1022~1033年垂帘听政。
  【宇内承平气象开】:刘太后治国,承平无战事,朝政清明,广开言论。
  3.解 图
  图中妇人显然喻指刘太后。旁边的犬,并非金圣叹所猜的“狄青”,刘太后去世时,狄青才26岁,尚未建立大功业。
  图中犬,当指仁宗,仁宗生于1010年,属狗。古时称儿为“犬子”。
  仁宗直到刘太后去世才亲政,14~24岁期间虽为皇帝,但无权,依附于刘太后,图中犬蜷伏于妇人足下,即隐喻此。
  二、文征解卦
  卦为“艮”,上下两部分都是艮,指山。
  卦为“重山关锁之象”大象:“宜止不宜进,阻塞之象”。似指章献垂帘听政期间,宋朝保守治国,对外邦没有进取之意。
  另:卦为“重山”,山上压山,似指刘太后在仁宗之上,仁宗成年也无法亲政,直到仁宗24岁太后去世,他才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三、史实精要——章献太后
  1.《狸猫换太子》——莫把戏说当历史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排演成了多种戏剧,在民间广为传唱,但这与历史完全不符。
  该故事出自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说的是宋真宗的妃子刘氏、李氏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心狠毒辣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刘妃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即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流落民间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刘太后则畏罪自缢。
  史实与此相差太远:包拯是刘皇后去世4年才守孝完毕出任县令的。真宗40多岁时,5个儿子都夭折了,刘妃让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寝而孕,真宗和刘妃大喜,真宗向群臣说刘妃有孕,并在孩子出生前晋封刘妃为“修仪”,仁宗一直认刘妃为亲母,可见李氏更像是“代孕”。
  李氏因此只得到“崇阳县君”的封号,不久,李氏因生下一女被晋封才人,方正式成为妃嫔。但女儿又早夭。1032年李氏重病,已经垂帘听政的刘娥晋封李氏为“宸妃”(宸音陈),但李氏当日命终。刘太后采纳了宰相吕夷简之谏,以皇后礼安葬李氏。
  刘太后故去,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人借此说刘太后害死了李妃。仁宗派李妃的弟弟开棺验尸,见被水银浸藏李氏身着皇后服饰,颜面如生,隧明白了真相,向刘太后的牌位哭拜谢罪。
  2.从打工卖艺,到母仪天下
  刘娥家境贫寒,自幼丧父。13岁嫁给青年银匠龚美,随龚到京城谋生。她“善播鞀”[1]
  ,卖艺谋生,因美色被引荐给15岁的赵恒(后来的真宗,当时叫赵元侃)。赵情窦初开,对刘一见钟情,欲把这个川妹子纳为侍妾。赵的乳母秦国夫人大怒,把这个“灰姑娘”赶出王府。
  赵恒把刘娥藏在了王宫指挥使张耆家,虽然公务繁忙又娶妻纳妾,但仍不时去张耆家与刘娥相聚。15年后赵恒即位,刘娥入宫成为美人。皇后早逝,真宗在大臣不断的反对中,1012年立出身卑微的刘娥为后。
  刘娥是贤德之人,通晓古今,成了真宗的贤内助。她以身作则,树立简朴的风范,把皇宫内务治理得井井有条,每日还要帮真宗参谋朝政。
  在以“出身”决定命运的封建时代,刘娥遭到了以宰相李迪、寇准为首的士大夫的反对,他们尤其反感刘娥参政。真宗晚年病重,事多托于刘皇后。真宗死前,“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3. 垂帘听政——“宇内承平气象开”
  刘太后垂帘听政,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广开言论。
  初期,宰相丁谓专权,向上用“群臣公议”胁迫太后,向下用太后招牌压制群臣,甚至假传圣旨逼李迪、寇准自杀,幸被二人识破。不到半年,太后找机会贬谪了丁谓一党,稳定了朝政。
  身为女流的刘太后,纳谏的胸怀是历史上少有的,太祖开创的广开言论的风尚,由她发扬光大,著名的“鱼头参政”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鱼头”是鲁宗道的外号,因为“鲁”字以“鱼”为头,而且他极为耿直,官拜“右正言”,直言进谏象鱼骨头一样噎人。
  刘太后执政,第一个提拔了他,任命为“参政”。一次出宫时,太后车辇走在小皇帝的前面。宗道正好碰见,急忙拦路跪谏:“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宜辇后乘舆!”太后指着他:“好你个宗道,其骨在头,乃鱼头参政”!说完,“急令辇后乘舆”。
  还有一次,刘太后曾请鲁吃饭,问他对武则天的看法,鲁面带气色地说:“(武后)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转身就走了。刘太后从此彻底打消了称帝之念,还更敬重这个“鱼头参政”。后来有人向她进献《武后临朝图》,被她当众摔在地上。
  人非圣贤,刘太后也有过错,比如贬谪了一些进谏的大臣,但是众臣依然进谏不断,这也正体现了“广开言论”的气象。刘太后11年垂帘听政,朝中出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吕夷简、鲁宗道、范仲淹、狄青等名相贤臣。海晏河清,正是“宇内承平气象开”。
  元朝右丞相脱脱主编《宋史》311卷中提到:“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1033年,宋廷祭太庙,65岁的刘太后刘娥想要穿穿天子衮冕,朝臣哗然。最后拗不过,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减了几样呈上。刘太后祭奠回来的路上就染病了,一个月后去世,被谥为“章献明肃”。宋朝皇后、太后的谥号都是2个字,显然,仁宗给了刘太后的空前的荣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鞀:音陶,鞀鼓是一种拨浪鼓,有长柄,鼓两边缀有耳槌。

======第十九象 壬午(离下艮上 贲)误用安石 平戎大败

  19
  谶曰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
  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金圣叹:“此象主神宗误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启边衅,用兵西北,丧帅百万。熙宁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惊为奇谋,力荐于神宗,致肇此祸。”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嚚”:音银,蠢而顽固。
  “其室”:对应下文的“石”,指王安石一党。
  指北宋王安石变法一党,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在“王安石模式”之下,征伐西夏损兵百万。
  “石”: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力荐王韶的“平戎策”,神宗后来平戎(灭西夏)时,号称的“百万雄师”几乎尽没。
  对这段历史真相不清楚,读者很难理解谶、颂的含义。下文将揭开这段被政治性掩盖的事实。
  2. 解颂
  【朝用奇谋夕丧师】
  “奇谋”:指王韶的“平戎策”三篇,被王安石称为奇谋。
  “夕丧师”:指宋神宗攻伐西夏,军兵损失共50余万人。
  1068年,书生王韶向朝廷进献《平戎策》三篇,以渐次攻灭西夏。神宗1071~1073年启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实施“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成果显赫,而后王韶被贬。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谋伐西夏,大败。
  【人民西北尽流离】
  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战乱流离失所。
  【韶华虽好春光老】(陈曦试解)
  “韶”:指王韶。“韶华”: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春光老”:一语双关。首先是字谜,春光老——春天将尽——临近夏天——临夏,喻指兵临西夏;同时,“春光老”又与“韶华”相应,指王韶的“平戎策”,华而不实,不切合实际。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过的地面,台阶之地,亦指台阶。
  本句指后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国内镇守宫廷就好了。
  二、陈曦解图
  图中亭子,暗喻“宋”字,亭盖代表“宀”宝盖儿头,下面木柱代表“木”,“宀”与“木”合为“宋”。
  图中藩篱,喻指边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军进攻西夏,全军覆没。
  三、文征解卦
  卦为“贲”,音奔,下为离,指火;上为艮,指山。
  “贲”卦为“争妍斗丽之象”,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业,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地变法图强,以及仓促攻伐西夏以雪旧耻。
  “贲”卦大象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渐消,阴暗的力量扩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尽贬贤臣,小人兴起乱国之势;也合宋军欲灭西夏之象:起初连战连胜,不久全军尽丧。
  “贲”卦运势为“表面风光内里空虚,必须充实自己,凡事踏实,按部就班”。王安石变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财成绩“极其显著”,是“表面风光”;宋军伐西夏,30多万大军声势赫赫——也是“表面风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敛财于民,腐败官僚趁机盘剥,百姓倾家荡产者甚重,正是国力“内里空虚”。也是伐西夏之势:朝廷削弱武将权力,久不练兵,军事疲惫,各路元帅内部失和、扯后腿,都是“内里空虚”。
  四、史实精要——“韶华虽好春光老”
  1.西夏屡犯宋境,王韶献策平戎
  西夏是党项族人之地,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有功,赐姓李,封为夏国公,成了当地的藩镇。960年北宋建立后削减藩镇的兵权,李氏不满。1038年,夏国公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陕、甘、宁、新、青、蒙的部分地带。初期西夏联辽抗宋,屡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战(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丧兵近万人。
  1041年,好水川之战(在今宁夏隆德西北),宋先后丧兵数万。
  1042年,定川寨之战(今宁夏固原西北),宋军又败,丧兵万余人。
  1044年,迫使宋承认西夏独立,每年赐给西夏银绢22万两/匹。
  1067年,20岁的神宗即位后,启用王安石变法,欲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文人王韶上表《平戎策》三篇,是渐次剿灭西夏的战略战术,得到王安石的极力推荐。
  2.战西北王韶连捷,拓疆土包围西夏
  在对西夏问题上,王安石力排众议,派王韶出兵西北,授予全权处理前线军务。
  1071~1073年,王韶实践了《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收复5州(今甘肃境内),招抚吐蕃部落30余万人,开拓边疆二千余里,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控制该地区的局面,形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
  这是北宋开国结束割据以后,80年来最大一次胜利,宋神宗坚定了剿灭西夏的决心。王韶要求进兵西夏,神宗却拒绝了,并收了王韶的兵权,不久就彻底贬了王韶。奸臣谗言是一方面,神宗不愿王韶拥兵自重或许是本因──澶州兵变、陈桥兵变的教训,或令神宗心有余悸。
  3.大举平戎,西北惨败
  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变内乱,发动西北五路大军会攻西夏灵州:
  宦官王中正率河东6万兵、6万余民夫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
  种谔率9万余兵出鄜延;
  宦官李宪总领熙秦7军共3.9万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汉步、骑兵8.7万,民夫9.5万出环州;
  刘昌祚率兵5万出泾原路;另诏吐蕃兵3万侧击凉州(今甘肃武威)。
  5路军不设主帅,实际由皇帝遥控,做总指挥。神宗想凭藉这50多万军民一举荡平西夏。
  当时西夏垂帘听政的梁太后采用一老将军之计:坚壁清野,纵敌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轻骑抄绝其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败。
  宋军长驱疾进,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断了粮道。十一月十九日,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宋兵营垒,宋军冻溺饿死者甚众。朝廷下令撤兵后,途中又遭到西夏军队袭击,大败而归,共约40万人丧生。
  宋神宗并不服输。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横山一带筑城——这也是《平戎策》中的战略方案:“进筑”之法,作为蚕食西夏的桥头堡。徐禧选定了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认为永乐易攻难守,不宜筑城。徐禧不听,筑城毕,神宗赐名“银川寨”。
  十余日后,西夏发兵30万攻永乐,沈括等人的战策都被否决,结果城被围,水源被断,“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馈运皆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乐城被攻破。此战,宋军将校、兵卒、役夫,及与宋并肩作战的外族军士丧生约20万人。
  两番大败,北宋元气大伤。
  4.“韶华虽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虽然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现实中,却是不切实际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实践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统一指挥前线,而且,是对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当时已经腐败了,机构臃肿,将士养尊处优没有战斗力,重文轻武,文臣内斗,没有人和军队能执行《平戎策》的战略。后来神宗5路发兵伐西夏时,五路大帅内部还不合,两个宦官、一个外戚皆非将才,神宗总领兵权遥控指挥,怕将帅拥兵自重……
  有华无实的《平戎策》,虚有其表的大宋王师,面对强敌焉有不败?
  5. 王韶恶报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业时,焚杀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杀者有万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时,有时让他们“杀降羌老弱,他用人头数给部下以记功晋级”(见《宋史.王韶传》等书)。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节言动不常,颇若病狂状”,胸部生了一个恶疽。大夫来看病时叫他睁眼,韶曰:“安敢开?斩头截脚人,有许多在前。”后来恶疽溃烂,“洞见五脏而死”。
  五、史家之叹——变法功过显,是非两重天
  如果医生给病人开的药,不对症,不适合病情,能因为药好,就说大夫是名医吗?--王安石的改革,实际上连“药好”都算不上。
  史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
  (1)历史主流派
  用变法毒害百姓、助长腐败、强兵反而大败的结果,把王安石定为北宋的“亡国元凶”,从宋到清几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这样评价。
  (2)现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图》下一象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后是王安石的同乡,这是重“乡贤”的传统。再以后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启超等,出于自己政治观点的需要。当列宁说出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红朝的口径就一致了。文革时期,王安石成了历史上“正确路线”的代表。改革开放后,王安石变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讲:王安石正确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了,王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这一刀切下去:实际也是改革者的司马光、欧阳修、苏洵、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划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主阶级的代表。
  (3)现代的反思派
  现代一些学者逆当朝的主流,提出了折中的但倾向于前者的观点。
  笔者以为:不能用爱国热情和动机作为判断的标准,就象不能因为“超英赶美”的爱国热情和动机就肯定了大跃进一样。因此,这里从实际出发,公平地把事实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说。
  1.北宋积贫积弱,亟待改革
  北宋到第4帝仁宗时,已然积贫积弱。官僚臃肿不堪,官员几乎是开国时的10倍,禁军达140万,几乎是建国初的7倍,大多官员尸位素餐,谋权谋私搞腐败,军士坐食军饷,不生产、少训练,几乎每战必败。而政策上,“公务员”、军人还享受着国家优厚的俸禄和赏赐,财政的高收入,都被这些国家的柱石蛀蚀掉了。年年亏短,土地兼并严重。
  1043~1045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等人的改革直指冗员,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等改革派和谏官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次年,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欧阳修写出了《醉翁亭》记,都是千古名篇。
  2.王安石,一切为了变法
  王安石1042年考中进士,做地方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也是他变法的初步尝试。1058年10月,王安石调任三司度支判官,成为京官,呈交《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提出变法纲略,未被采纳。
  王安石并不气馁,他孜孜不倦地构想改革措施,只待天时降临。宋英宗在位5年即亡,神宗1607年即位后面对的是内外交困,急于革新图强。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开始变法,1070年王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先后推出十多种新法。
  3.变法的实际效果
  王安石的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使百姓可以出钱免予劳役,效果还不错。但是其他的新法,有的只是理论上可行而已。
  (1)富了皇家,苦了百姓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国家向人民发放贷款,设想是抑制地主的高利贷,以造福人民。现在红朝历史课本介绍到此为止,只展现给你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读者当然要称赞新法了,实际呢?
  年息20%——这是王安石法定的国家施加给百姓的高利贷。
  年息40%——这是实际执行中,臃肿的地方机构和腐败的官僚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因为他们把20%改为半年息。
  还有更高的!因为支持改革的官员要先富起来。
  官府高利贷是法定的,百姓不得不贷,繁杂借贷手续,又成了政府“公务员”收“好处费”的渠道。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给各地都下了贷款指标,地方官硬性摊派,地方照例层层加码,于是中农、富农、地主,也得去贷款,导致民怨沸腾。
  另一方面:变法以后,神宗新建的32座内殿库也堆满绢缎,只好再造新库。改革先理财的战略“空前成功”,实现了王安石不加税收就增加财政收入的蓝图。
  (2)增加冗员,助长腐败
  王安石变法,没有向北宋的当时的症结——冗员开刀,还增加了官员去实行新法,使得臃肿的机构更加繁冗。
  市易法使政府成立市易司——高利贷部门兼经商,均输法使政府成立了搞异地贸易的“公司”,都是为了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神宗认为朝廷在市场上倒卖水果等做法很丢脸,王安石却说那时臣下的事,朝廷挣钱就行了。但政府出面采购、倒卖、放贷,哪有不腐败的道理?
  新法的核心是“理财”,腐败顺着新法每一步理财工作滋生蔓延。
  (3)清洗贤臣,闭塞言论
  王安石能说动神宗相信他的“变法先理财”的“术”,以“法”治国,初期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王把他们全部排挤、贬出京城: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程颢(颢音号,任御史,程颐的哥哥,著名宋儒理学家、教育家),苏东坡(后被王安石党羽以文字狱陷害,被贬谪黄州),苏辙(苏子由,苏东坡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都被排挤出朝。
  庆历新政的主导者:富弼(名相),韩琦(贤相),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除韩琦在外地被打击,其余都被王安石贬出朝。
  其他名臣:文彦博(四朝元老,曾任相)、张方平(原宰相)、曾公亮(原宰相,军事家,编著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苏颂(科学家,外交家,曾任宰相)、刘恕(秘书丞,史家)、范纯仁(范仲淹次子,重臣,后为哲宗时的宰相)、龙图阁学士孙觉和宋敏求、作过副相的吴奎和唐介、刘挚(王安石提拔起来的,后为哲宗宰相)……皆被贬走。
  王安石对昔日的靠山:吕公着(吕晦叔)、韩维也不留情,只要反对就贬黜。对推荐启用他的司马光更不在话下了。
  王安石为了他理想化的变法可谓众叛亲离,连他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也成了他的反对者。
  因朝廷的监察官——御史根据实际结果提出新法的害处,结果御史台遭到王安石的肃整,吕诲、范镇等10个御史先后被罢免。反对派彻底息声,朝中充斥了赞美和谄媚,下去调查的人都不敢说实话了。
  王安石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实际是选拔支持他的人,打击反对派。
  因为新法多与钱挂鈎——理财为先,穷人没钱苦役更甚,有人为了逃避苦役截指、断腕,还有上千人到京城“上访”,王安石对此不屑一顾,只认他想像中的蓝图,毫不务实。
  面对变法毒民的恶果,他甚至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王安石一意孤行,不择手段地清洗反对派,有时连神宗都看不过去。宋代庄绰的《鸡肋编》卷记载:王安石打击范纯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连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范家有《推背图》!还是神宗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范纯仁后来称此为神宗对他“保全家族之大恩”。
  王安石如此独断专行,霸持朝纲,导致朝政极度恶化。
  (4)小人得势,朝政混乱
  王安石清洗反对者不遗余力,对支持他的人大力提拔,务实说实话的贤臣被肃整,他只能提拔投机钻营的小人了。
  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奸蔡京的堂弟),蔡确(继王安石的变法宰相,以权术害人),吕惠卿(声名狼藉,投机钻营,害王安石),曾布(曾巩之弟,谋权陷害别人,当上了宰相),章惇(惇音吨,著名的弄权害人的奸相),以文字狱诬陷苏东坡的邓绾(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胆)、李定,以及后来的巨奸蔡京,这些人都入了《宋史.奸臣传》。
  还有王雾(王安石之子)、谢景温(王安石姻亲,刑部尚书,诬陷苏东坡)、吕嘉问……都是口碑差的权术之人。
  这帮人正是《推背图》本象所说的“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奸臣们内斗、倾轧,最后王安石被他一手提拔的吕惠卿出卖了,再次罢相。
  4.流民图重创新法
  王安石1069年末开始推行新法以来,富皇穷民之实遭到全国百姓的反对,直言劝谏而遭王安石贬斥者不计其数。1074年大旱,十个月不下雨,庄稼绝收,农民逃荒都困难,因为是被迫按“青苗法”借官府的高利贷,官府不许逃荒,社会面临动荡。
  门吏郑侠,冒死“越级上访”,向神宗进献“流民图”。画的是农民因天旱破产,戴着脚镣砍树,做苦役偿还借朝廷的高利贷。其奏疏说:
  微臣在城门上,天天看见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携塞道,斩桑拆屋,横死街头……恳请皇上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若废除新法十日还不下雨,请“将臣斩首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精诚忠言,苍天可见!王安石毫不以为然。
  神宗被震动了。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声泪俱下的劝谏下,神宗下诏暂停青苗、免税、方田、保甲八项新法,三日之后,天降大雨,旱情立解。王安石罢相。
  1075年王安石复相,1076年因变法派内部吕惠卿的陷害,被迫辞相。他提拔的群臣和神宗继续因循着他变法的轨道“富国强兵”。
  5.变法兵马“壮”,百万雄师丧
  虽然神宗1081年征伐西夏的时候,王安石已经辞官了,但朝廷依然被王安石的模式笼罩:继任的掌权者都是安石提拔的,政治模式是王安石开创的,军队是安石新法“强大”的,战马是安石的“保马法”养大的,战略战术是安石力荐的《平戎策》奠定的,神宗一意孤行不纳谏的风范是王安石培养的,所以,战争的失败脱不开王安石的阴影。
  难怪《推背图》本象说:“百万雄师,头上一石”,阴影也!
  以上可见,近代、现代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褒奖,不过是借古喻今的政治原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塑造历史的样板,歪曲了史实。
  政客虽然决定一时的时局,但历史的走向最终是要顺和民心的。
  1085年神宗去世,10岁的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摄政,重新启用司马光。新法被全部废止,连有益的免役法也废掉了。
  然而好景不到一年,司马光去世了。宋朝迈进了《推背图》下一象的大难,究其缘由,是王安石奠定的党争的必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沈括:当时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因永乐城之败,连累被贬。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写出了科技巨著《梦溪笔谈》。,军队是安石新法“强大”的,战马是安石的“保马法”养大的,战略战术是安石力荐的《平戎策》奠定的,神宗一意孤行不纳谏的风范是王安石培养的,所以,战争的失败脱不开王安石的阴影。

公司起名 公司取名 公司命名
公司起名网 起名策划 命名策划
提交公司起名申请>>
提交产品起名申请>> 提交标志设计申请>>
相关搜索:推背图 归序 全解
上一篇: 下一篇:
 公司起名网最新文章排行  公司起名网热点文章排行
起名流程 收费标准 起名套餐 起名申请 支付费用 客户通道 常见问题
公司起名 公司取名
公司起名网 - 卓越、创新、前瞻、实效!
关于公司起名网 | 专家简介 | 起名套餐 | 起名申请 | 支付方式 | 汇款确认 | 客户通道 | 常见问题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
公司起名咨询:029-84181765 手机咨询:15339273485 起名QQ咨询:781137078 起名TQ咨询:8947963 起名邮件咨询:781137078@qq.com
2015 © www.qiming.hk 公司起名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部:陕西ICP备08007162号 地址:西安市·太阳新城·金玉堂088号 公司命名起名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