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乱起名与什么有关
报载,爱吃点心的吕小姐最近被一盒点心闹糊涂了:盒子里面装着的点心有“露丝卡多”、“欧莲橘”、“卡雷多”和“芙罗兰坦”,还有块小蛋糕叫“瑞士”——这种点心您敢吃吗?如今在制造商当中,乱起名正在形成新的“时尚”—— 房地产、家电、保健品、食品、药品、服装等等无不热衷此道。照这种风气发展下去,估计连百姓常用的肥皂也该更名了,似乎叫“香榭丽舍”更妥贴?也是,放着这么丰富的“资源”不去享受,简直是头号傻瓜。终于,有识之士和无识之士都担忧地说:这事儿该管管了。
乱起名风起何处?背后倚靠何方神圣?有人洋洋自得地说:新名、怪名、洋名的大量涌现,乃是一种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地说,它与创新无关。我们知道:“创新理论之父”是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要素。产品创新要采取新的生产方法,不仅要工艺创新,开辟市场,还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制度、管理体制等等。总之,创新是相当严肃的事情。绝不是凑几个脑袋,喝点儿小酒,靠一本辞典,弄出一堆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名字。这种做法不仅与创新无关,简直有辱斯文,玷污创新。
其次,乱起名与学问也无关。可以说,每种过硬产品的背后,都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譬如,广为流传的中国名吃小故事,听来个个余味无穷。四川风味小吃“担担面”的得名,与叫卖方式有关。当时,自贡有一小贩,每天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锅灶,一头是面、碗及各种调料,沿街叫卖,现吃现做,人称“担担面”。“春卷”是由立春的习俗演变而来的。国人每逢立春日,将生菜切细,用薄饼卷着食用。元代以后出现了“春饼”放入锅中油炸的制作法,并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春卷”。关于“烧卖”的最早记载,见于14世纪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书中说北京午门外店铺出售“素酸馅稍麦”,并加注说:“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或汤食之,方言为之稍麦。”瞧瞧,就这几样小吃,蕴涵着多少餐饮学问!再看看当今之商界,即便造出好产品,也常被一些不知所云的名字弄成了没文化的德性。话说一帮好友相聚,说起各自新买的居所。有说住在雪梨澳乡的,有说住在莱茵河畔的,有说在阳光威尼斯的,还有说住在北美之林的。更有那巴黎风情、柏林春天、维也纳坡景森墅、路易凯旋宫、东方曼哈顿、当代万国城……更是让人如坠云中。大伙儿不免自嘲:世界上的好地方全被我们占领了,干脆成立“联合国军”吧!
还有,乱起名与产品质量无关。读者经常看到报道,自诩“王宫”的豪宅逢雨便漏,号称“皇家御膳”的食品时时惹上官司。要知道,现代消费者可不好惹,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他们决不会顾忌你出身“豪门”还是身为“贵胄”,一律推出市场的“午门”问斩。于是,被告席上经常坐着些“王子”或“皇上”之类的产品。那份狼狈模样,真真给金玉良名丢尽脸面。
“千秋老字号,万古好名声。”自古以来,新颖的字号和伟人的大名都会流传得很久。诚然,好产品需要一个好商名,好人也需要一个好名声。拥有一个卓而不群、意味深长、意境高阔、言心言志的好名字,的确是笔取之不尽的无形财富。反言之,谐音不佳、意义不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商业学院的教授通常喜欢讲这个例子:1968年,金利来集团总裁曾宪梓看到港产的领带质量低劣,基本上都是些地摊货,便立志在本地生产出做工质优款新的领带。好产品问世后,可惜缺少一个好名字。起初,曾宪梓注册的商标名称叫“金狮”。不想连亲戚都不愿接受他的礼物,人家不高兴地说:“金输、金输、金子全给输了。”原来在港语里“狮”与“输”读音相近。曾宪梓彻夜未眠,终于想出将“金狮”改为“金利来”。金与利一起来,谁听了不高兴!?
说了这么多,咱们转入正题吧,社会上乱起名现象既然与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和创新统统不沾边,那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事实上,它与底气不足、身子骨单薄、腿肚子发抖有关。这些企业对自己缺乏起码的自信,偏又心比天高,惦记着刹那间飞黄腾达,只好颤巍巍地搂定别家院里的大树,背靠洋字码为自己壮胆。只是广大消费者的心中有个疑问:面对这么多“卡来罗纳”,“伊丽莎白”、“华尔道芙”之类,我们的“市场户籍警”为何迟迟不现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