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电梯里发现一个叫泰达宏利的基金公司的广告,还以为又出现了一家新的基金管理公司呢。”小赵曾经如此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而实际上,如今的泰达宏利只是原来的泰达荷银。
其实,泰达宏利只是这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第四个名称。资料显示,作为“好人举手”制度实施后第一批获准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湘财合丰基金管理公司于2002年7月正式成立。
而2003年9月,湘财合丰获批成为国内首家以向外资转让存量股权方式设立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4年,湘财合丰正式更名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2006年4月,湘财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已完成股权变更,并正式更名为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随后不久,其外方股东即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年4月,富通集团在海外完成了对荷兰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收购,使得荷银投资所持有的原泰达荷银公司的49%股权归属于富通集团。
此后,其股权再次出现变化,加拿大宏利金融[124.00 0.49%]集团成功进入,随即公司也正式更名为泰达宏利基金管理公司。
实际上,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已经有6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更名。
2008年4月,由于全球人寿保险国际公司受让兴业证券部分股权,兴业基金更名为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6月,由于摩根士丹利受让中信国安[12.26 -2.62%]35%的股权和巨田5%的股权,巨田基金更名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9年9月,新世纪[22.70 -6.16%]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更名为新华基金。2010年3月,华夏基金完成对中信基金控股,中信基金消失;2010年5月,友邦华泰更名为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这一次次的公告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不少投资者而言,似乎更多的是一头雾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认知的变更,背后业绩的变更似乎更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由于新股东的进场,势必会带来公司管理文化上的波动,这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公司现有投研团队的操作风格,会对公司管理的基金净值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对此,某第三方基金研究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为此,不少基金公司更名之后,都会带来部分投资者的出逃,基金公司方面如何维系自己的老客户工作就十分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