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规范工作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而科学、正确的规范理论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汉字进行深入研究而总结概括出来的,因此汉字规范工作离不开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汉字规范工作的基础。我国自秦朝以来,历代都有各自的汉字规范理论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工作,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建国初期就责成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步确立、颁布和推行了比较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简化。下面我们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从古至今的汉字规范活动和有关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研究情况。
一、我国古代的汉字规范及其理论基础
(一)我国古代的汉字规范
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但这种说法没有什么依据。我们认为汉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且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是约定俗成的,并非由哪一个人独创。不过,在汉字产生的初期,许多字还没有定型,即使是到了甲骨文时代,汉字的定型化也还没有完成,常常是同一个汉字笔画不一,字形多样,需要进行整理和规范。仓颉在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说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①在近代,章太炎也说:“一二三诸文,横之纵之,本无定也。牛马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损也。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由是率尔著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契。”②可见,仓颉的功劳在于他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的工作,使笔画与字形固定,达到“整齐画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是说,汉字是经学的根本(即研究、解说经书的根本),也是统治者推行王政的开始。强调了文字的重要性。从我国历史上看,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工作,都把这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1、秦代的汉字规范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规范活动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周宣王时太史籀曾作大篆十五篇,也叫史籀篇,是周代学童的识字课本。后来人们就把《史籀篇》流传下来的字体叫做籀文,也叫大篆。它是西周通行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周室衰微,后“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③各诸侯国之间不仅度量衡不统一,法律、服饰不一样,而且方言分歧严重,文字写法也有很大差异。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之后,为了维护政权、巩固统一,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诸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等。“书同文”是在李斯等人的倡议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有系统的文字整理和简化运动。其内容和做法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写法与秦国文字不相同的那些字,同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三人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为基础,分别编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简化了一些字形繁复的字,从而形成小篆。以上三本书即是小篆的范本。为了使统一后的文字能够在全国推广,秦始皇巡游所到之处,均用标准的小篆刻石纪功,此外还用小篆书写大量诏版,随权、量(即秤砣和其他量器,如斗、升等)等器物一起颁发到各地,内容是宣传统一的各种政令。秦始皇的“书同文”是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文字规范活动,文字的统一和简化是一起完成的。
2、汉代的汉字规范
汉代的汉字规范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其一是通过刊印《说文解字》来规范小篆,另一途径是通过刊刻熹平石经来规范隶书。 [本文共有 8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