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规范化工作包括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整理和规范,以及对汉字数量的控制。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项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但孔子的“名实相符”思想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发,一方面我们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汉字规范化工作中尽可能使“名实相符”。可见规范化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
刘福根先生的文章⑦还指出,与历代丰富的规范实践经验相比,传统规范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自孔子、荀子的规范理论出世之后,后代几乎没有出现过有重大影响的成系统的语言文字规范理论。历史上规范研究的薄弱、规范理论的缺乏,使传统语言文字规范显得缺少主动性、系统性、预见性而往往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有时流于盲目,甚至偏颇。但他认为,传统语言文字规范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对我们现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工作、语言规划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汉字规范
(一)汉字规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备
现代汉字规范化工作指对汉字的数量、字形、字音等方面的规范,包括简化汉字、整理异体字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建国后的汉字简化工作。
汉字要不要简化呢?我们知道,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从殷墟甲骨时代至今,已经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至今仍在为四化建设服务着。汉字有很多优点,它形体优美,表义性强,它的书法作品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作为艺术晶的文字。但也不能否认,汉字确实难认、难写、难记。这是人所共知的。
首先,汉字的数量多,总数有六万个左右,其中,通用字7000左右,常用字3500左右。笔画多也常常困扰着人们,这是事实。很多汉字在10画以上,甚至20多画,比如“龙“字的繁体字“龍”,就有17画;“郁”字的繁体字“鬱”,达29画之多,“和”的异体字“龢”22画,据统计,汉字中7画到18画的字最多,占到了各时期总字数的80%左右,干均每字12画。这么多笔画,这么多的字数,确实给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汉字繁难,所以应该简化。
另外,建国后,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需要简化汉字。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国力薄弱,百姓贫穷,很多人上不起学,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文盲、半文盲很多。解放后,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求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因而需要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汉字的繁难对实现上述目标是一种制约,因此,需要简化汉字。
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革新,政治的改革必然带来文化的革新,而汉字改革正是文化革新的一项内容,为了配合政治改革和社会革新,汉字需要实行简化。
汉字的简化是在前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1892年,有识之士卢戆章、王照等人就积极主张文字改革,从那时算起,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1909年陆费逵提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算起,也已经有八十多年了。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中就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的社会简体字。”又说:“自古以来,早有假借一说,凡同音字,彼此都可通用。”他还分析归纳了历史上简体字的构成方式(共八种1.全体删减,粗具框廓;2.采用草书;3.仅写原字的一部分;4.原字的一部分用简单几笔代替;5.采用古体;6.音符改少笔画;7.另造简体字;8.假借他字,也就是用笔画少的字去替代笔画多的同音字),主张把简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 [本文共有 8 页,当前是第 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