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30年代还出版了一批简体字专书,如《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简字标准字表》(1934年)、《简体字谱》(1935年)、《简体字典》(1936年)、《常用简字表》(1936年)、《简体字表》(1937年)。这些简体字书收字一般在2000—4000个。此外,据有关人士统计,1949年以前发表的有关文字改革的论文有近七百篇。1949至1963年发表的有关汉字改革的论文达一千二百多篇。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为简化汉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也曾有过: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都是从钱玄同的《简体字谱》中选出来的,在一些进步刊物上使用之后,读者普遍称好,但却受到了国民党内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有的人还在国民党中央的会议上声称“为汉字请命”,请求撤回简体字。于是在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这次简化汉字虽然夭折了,但对社会上应用和推行简体字,还是有影响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就着手搜集简体字。1951年编成《第一批简体字表》,经多次讨论和反复修订,在1954年年底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会同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草案》30万份,向全国征求意见,有20万人参加了讨论。1955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9月,根据在全国征求意见的结果,文改会作出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提交国务院审订委员会审议。以上所介绍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为我们《汉字简化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汉字简化的内容和方法
195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该方案收简化字515个和简化偏旁54个。1964年4月,文改会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扩大了简化偏旁的范围,把《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类推简化具体化,编成《简化汉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6个。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对个别字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简化字总表》收简化字2235个。这批简化字一直被人们使用着。
这些字是通过什么方法简化来的呢?主要有10种:
①保留原字的轮廓,如:傘——伞,齒——齿等;
②保留原字的特征部分,如:飛——飞,鄉——乡等;
③改换形声字较复杂的声符、义符,如:燈——灯,骯——肮,護——护等;
④改非形声字为笔画少的形声字,如:態——态,郵——邮等;
⑤以笔画少的同音字替代,如“谷”替代“穀”,“出”替代“齣”等;
⑥草书楷化,即用一些连笔来书写楷体字,如:“专”代“專”,“乐”代“樂”等;
⑦改复杂偏旁为简单的象征符号,如:漢——汉,鄧——邓等;
⑧新造会意字,如:尘——麈,笔——筆等,整体意义由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合成;
⑨符号代替,如“义”代“義”,“头”代“頭”等;
⑩借用古字,如:“云”代“雲”,“递”代“遞”等等。 [本文共有 8 页,当前是第 6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