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悠闲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四川悠闲的最大体现——茶馆,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几个朋友久后重逢会说“走,去喝茶”;受了朋友帮忙的,会说“谢谢了,改天喝茶去”;老天爷慈悲出太阳了,恰逢周末,手机便响起来,欢快的声音随之而至“嗨,喝茶去。”千万不要以为四川喜欢喝水,不然为什么总是约着喝茶去,那只是我们联系情感,交流感情的纽带。俗话说:君子之交谈如水嘛。朋友交往不会只是吃饭喝酒,需要的是勾通和相互了解。一杯清茶,慢慢泡,慢慢喝,知心的话也就慢慢谈。
现如今成都的茶馆,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在露天,或河边树下,或花园草地旁,宽大的塑料靠被椅,让人坐着很舒服。喝着茶,聊着天,晒着太阳是成都人的最爱;另一类茶馆是在屋内,被称为茶房,铺着亮晶晶的地板砖,摆着硕大且软人一坐就陷进去的布艺沙发或是放有软垫的藤条沙发,茶是用玻璃杯沏的,泡的不全是传统茶,花样翻新,什么果茶、养颜茶、干花茶……。总的说来,现如今喝茶的人少见老年人,大多的是年青人,而且喝茶时更多的是伴随着打麻将,唏哩哗啦,这种陋俗影响了四川人的好印象。从前的茶馆不是这样的,印象里茶馆是老年人爱去的地方,且没有如今这么漂亮的地盘和舒适的坐椅,但常常会有川剧表演,在漫谈的时候也有了欣赏。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小镇,那条名叫青果的街还没有被拓宽,只不过是比小巷稍宽一点而已。街两旁都是极具四川民居特色的木架房子,一溜下去都是小吃店、杂货铺、草药摊……,往北走几步是一个宽敞的市场,遇赶场天,街上的人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就这样的街,却有着一家很大的茶馆,几开的门面,里面有两进深,宽敞,每四个大竹圈椅围着一个竹制的茶桌,清一色的铝制茶碗托,泛着陈年的痕迹。很少有女人在里面喝茶,多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叼着旱烟袋,不紧不慢的抽着喝着,只见茶馆顶上烟气缭绕。那时的社会缺少颜色,人们穿的衣服都是工作蓝色,旧时茶馆给我的印象是空间高大,一片的工作蓝,抽烟喝茶漫谈世事和家中琐碎。隔三岔五,茶馆里会有川剧清唱表演,最外一进的堂厅中央,几把圈椅围成个不合口的圆,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胡琴表演者依次坐着,唱者一般坐在中间。都是些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人,神态怡然,多数时唱的是高腔和胡琴腔,听的我耳膜发麻。跑堂的拎着黄澄澄的长嘴铜茶壶,见缝插针给客人续水,小商小贩挎着小篮子兜售瓜子、烟叶。放学的时候路过,我常常倚在门边往里望,好奇他们干嘛老坐在里不走,那些老大爷又唱的是什么呢?
四川茶馆里唱戏是特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成都神仙树街。周日的午后,太阳暖洋洋的,无所事事的我东逛西走。那时的成都还没有二环路,神仙树也还属于是离城较远的农村。中间一条窄窄的小街,没有几家商铺但已是它最繁华的地带了。听见有咿咿呀呀的唱声,发现是从路边一个破矮的木门里传出来的。走进去,是个低矮的木屋,斜斜的房顶使房子看起来象个稍大点的木棚。还没小学生们上课的教室那么大的一块地,坐满了喝茶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每根长条凳上坐着四个人,张牙裂口颜色败旧的茶桌上一人一杯盖碗茶。就这么小的一块地方,居然还在前面搭了一个小小的戏台,人们的眼光全聚在那里。与其它地方的茶馆不同的是,唱戏文的不是平常打扮,而是正正规规化了戏装穿了戏服。小旦唇红齿白,声音柔美,着戏装的身材婀娉多姿。当小旦唱完一段,老生接着在台中间拉着长声唱时,她走到台旁,靠着台柱与旁边的大婶聊着头天看的电影、中午吃的饭。老生快唱完时,小旦停了龙门阵回到台中间,接口继续唱,老生则赶着空儿到台边抽上两口旱烟。台下的茶客全然不再乎他们的戏外表现,只是盯着台上入神,不自觉的把碗盏往嘴边送。
近来成都的茶馆为了打民俗的招牌吸引人,也开始搞川剧表演了。有名的是顺兴老茶馆,装修成古香古色的,每晚七点开始表演,什么变胡子、滚灯、吐火、变脸等等川剧绝活,吸引了无数的外地来客观看,但给我的感觉不是从前的茶馆的味道,更象是喝着饮料在看一出晚会表演而已。四川原汁原味的茶馆,在稍繁华点的城镇里已看不见了,只有在那些偏远的乡村小镇还存在。那年去罗泉,我痴痴的盯着盐神庙左看右绕,猛的发现在盐神庙旁有一个老茶馆,里面抽着旱烟着工作蓝的老人们不解看着我这个与他们毫不相同的人,童年的记忆瞬间被勾起。 我怀念四川的老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