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历史上出过两个宰相,一个是钱象祖,一个是谢深甫,时代都是在南宋。钱象祖(1145~1211),字伯同。他是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后裔。南渡时,高祖母秦鲁国大长公主徙居临海,遂成为临海人。钱任宰相的时间在开禧三年(1207)十二月至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实际上做了仅仅一年时间的宰相。他虽位至丞相,但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史弥远手中,他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相比之下,谢深甫则尽心尽职,还是算得上有作为的宰相。
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临海城关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四月,自御史中丞兼侍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二年(1196)正月除参知政事,三年(1197)正月兼知枢密院事,四年(1198)八月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六年(1200)闰二月任右丞相,嘉泰三年(1203)正月以病重致仕,拜少傅,次年卒。后以孙女道清为理宗皇后,追封信王,改封卫王、鲁王,谥惠正。
谢深甫出身贫寒,少怀大志,力学成材。从任嵊县尉、昆山丞、青田知县等小官起,即以办事精当而声名远播,许多人都推荐他有廊庙才。孝宗召见,询问用人之道,深感满意,授籍田令,迁大理寺丞,适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这三个职务均系孝宗亲自提名,可以看出孝宗已有意把谢氏作为后备相才来培养。光宗即位又历右正言,起居郎,权给事中,绍熙二年(1191)知临安府,三年(1192)进吏部侍郎兼礼部侍郎,四年(1193)又兼给事中。在任各有治绩。知临安府时,光宗称其“为政得宽猛之中”。任给事中时,光宗近侍人员恃恩干政,谢不为动,再求,光宗亦以“恐谢给事不可”拒绝。任丞相时,宁宗也以“守法度,惜名器”相称。
谢氏由参知政事以至担任右丞相是在宁宗初期。当时朝廷内政见之争、学派之争、意气之争纷繁复杂,主要环绕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系统之间进行,是非交错,很难以人定线。在此情况下,谢氏独立不偏,稳健执中,使朝政不紊,国力增强。他推行的是孝宗以来的恢复政策,故首先要求安民强国。他死后韩侂胄掌握大权,朝中无人可以制约,开禧初仓猝发动伐金之战,遭到失败,韩本人被史弥远谋杀,史则怀奸固权,使南宋局面愈弄愈糟。由此反看,就知道谢氏执政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了。可以说,谢氏如迟死数年,南宋的历史发展就不会是后来所见的面貌。
谢氏还能诗文,他主张文章有气骨,作诗讲性灵。诗人杨万里称其诗如六朝的谢眺。著有《东江集》,已佚,尚见遗文佚诗若干篇。
由于出身贫寒,谢深甫读书特别的刻苦,《宋史·谢深甫传》说他:“少颖悟,刻志为学,积数年不寐,夕则置瓶水加足于上,以警困怠。”“寐”是睡觉,说数年时间都不睡觉,形容得有些夸大,但他数年时间内埋头读书,极少睡觉,应该是事实。另外,为了不使困怠,在脚下专门放置瓶水,借此以保持警醒,也足以说明其学习态度。
由于谢深甫官至宰相,而且还是一个有作为的宰相,因此,就留传下来不少有趣的故事,如《密斋笔记》称谢深甫身为布衣时,有一次到灵康庙祭拜,梦庙神赠给他金鱼一盘,空中还有人呼他为“碧落侍郎”。在任剡县尉时,梦浦庙神与他在塔上相见,上有金书“相牌”,牌上就有谢深甫的名字。这类故事不少,但最有趣的还是谢深甫改名应举的故事。
据说谢深甫本来另有其名,初在临海县学读书时,有一次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你的名字如果改换一下,前程一定很好,“若改名某则小吉,名深甫,则大吉。”深甫将信将疑,心想先试一下,于是就改为某名。绍兴二十九年(1159)州学春考,深甫即以某名参加考试,结果考得十分出色,颇受州学教授金华人季翔的欣赏,从此“月书季考连占前列”。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他想起了梦中的话,便改名为深甫,满怀希望去应考,结果偏偏名落孙山。绍兴三十二年(1162)再考,依然榜上无名。回来后,他心中暗想,这到底是“鬼神戏我”呢?还是自己的命中注定“止于州学生”呢?一时没有了决断。又过了三年,已是乾道元年(1165),又到了开考的日子,思来想去,觉得深甫这个名字可能不太吉利,准备另换他名,不料这天晚上又做起了梦,梦见上次劝他改名的人再次出现,并对他说,还是不用改的好,这一次应当不会空手而归的了。及至赴考,硬着头皮仍是用了深甫这个名字,放榜之后,果然高中。第二年会试,终于登进士第。
深甫改名,见诸文献,虽不科学,却是佚闻,茶余酒后,可助谈资。 |